捲尺、
雷射垂直儀、
關節角度計。
停電我也可以幫你做 fitting!
「你求知的慾望有像溺水的人爭一口氣那樣強烈嗎?」
我開的的課程「自行車運動科學」常常會接到這樣的詢問~
開課的時間都是週日與週一嗎?還會在其他時段開課嗎?
你會來中部或南部開課嗎?還是只有在台北開課?
...
這個答案在短期內都是一樣的,我就只會在週日、週一上課,我目前也沒有去中南部開課的計畫,因為~
不管何時上課,總有人是不方便的,所以那就以我為主吧!週日與週一是我有空的時間。
我去外地上課,設備與上課的資源移動到外地必定會有取捨,對上課的人來講是一種損失。台灣其實很小,交通網路也發達,這樣的選擇成本是最小的。
這個課程有別於其他相關的認證課程,這是我多年來對於這個產業與學科上的學習、認知與經驗之總和,不只是單一的系統或設備的簡介,我也會鼓勵大家上完我的課再去上其他的認證課程或選購對你合適的設備系統。(點擊連結可以參考課程大綱)
我一直認為「知識是人類所共享的。」,但是知識獲得的途徑是有成本的,所以不只是我,大家都應該要找到獲得知識最低成本的方法。成本不單單只是金錢,你的花掉的時間、錯過的機會、走過的冤望路...都是成本。
我講的東西也不是牢不可破的真理,只是我會比大多數人看得更多、想得更多、做的更多,除了給大家對於這門知識有更廣泛的架構、具體的作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你對於這件事情有更多的想法。當這樣的人多了以後,我們會有更多的資源來修正與豐富這門知識。
瞭解「自行車運動科學」是必要的嗎?是的!因為~
放眼所見,自行車產業引進 Bike fitting、運動訓練、功能性裝備...的廠商愈來愈多、愈來愈久、愈來愈廣泛,而且沒有停止的趨勢。
我們必須讓這個產業的主體由「物」重回到「人」的身上,而且所有的物也必須要滿足人的需求。
我為什麼可以在這裡寫這篇文章?因為我比較幸運,我在8年前就開始了,但有一條捷徑可以讓你省一點成本,推薦你來上~
2017年第二次,舒迷車坊「自行車運動科學」研習課程
市場就是消費者對經營者,用鈔票做的、一次又一次的信任投票。
博取消費者的信任,就是經營者的工作。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的想法,還維持正常的行事能力。』
這是「弗朗西斯.史考特.費滋傑羅」在「了不起的蓋茨比」書中的一段話。
對於產品與服務都還不瞭解的狀態下就跟我要折扣的人,我也會先把本來應該要留給他的時間與精力打折。
經驗告訴我,留給他的時間也幾乎是浪費的,我只是當做忍耐力訓練與保有優雅拒絕的態度罷了。
如果連這一點職業敏感度都沒有的話,就準備累死或氣死自己了。
我們是去醫院看醫生還是看醫院裡的設備?
檢驗與醫療設備自己會運作,只要看數據燈號就好,那找工友操作機器幫你醫病就好囉?
我們是去給fitter fitting還是給機器fitting?看數據就好,反正有對照表,那找fitter幹嘛?找工讀生操作機器就好啦!
簡單的講,機器設備沒有足夠的防呆功能,出來的數據也不會典型完美如教科書,更要在乎人的感受,要怎樣拿捏就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與實務經驗。
羅胖說什麼是「手藝」?
就是天天做、重複做,然後積累出來的認知,無法言傳,只有功夫到了才有,這就是穿過體的知識。
你做的是手藝活嗎?
這年頭什麼鬼點子沒人想過?空有創意一點價值也沒有,要能把構想變成實際可以運行的商業模式才有價值。
從0到1,再從1到N的過程有太多不確定性與讓你失敗的理由,能夠成功的都是不簡單的人物。
不要相信還沒有做過從0到1的人說的話,但是那個成功從1到N的人說的話也不用聽太多,因為成功的經驗很多都是無法複製的。
如果你知道天底下沒有秘密、瞭解90%以上的創業都會失敗、去借錢來做都在所不惜,那你就去吧!
專業的解決方案常常是背離直覺的,因為若直覺靠得住,那就不需要專業了!
你的對手都在訓練、都在進步,你還睡得安穩嗎?呵呵!
要活得像個人,才不會被機器取代。
另一種「無用之用」~
鐵牛一代跟二代比,在功能與質感上簡直就是廢鐵!
但是牠讓事情有了開始,是從0到1的過程。
這是牠的價值。
中低階的大齒盤曲柄組,不應該跳過167.5mm這個規格,因為這根本不科學啊!
耶穌:先知在本鄉本地從來就得不到尊重。
舒迷:人一定要衣錦還鄉,從外面紅回來才是王道阿!
萬維鋼 ‧ 菁英日課:
只有當你的水平接近高手了,你才會真正感到高手高不可攀。
路人甲:
阿你不是說公路車不要裝休息把嗎?
舒迷:
我有雙模式坐管,你有嗎?囉唆!
而且這不是公路車,這是旅行車。(插腰,指鹿為馬貌!)
講一下有什麼關係?其實大部分現代人就是愛花錢。
就像我都叫我的朋友不要買太貴的車,汽車、腳踏車都一樣。
但是大家還不是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
我講的你會聽嗎、你會聽嗎、你會聽嗎?
我們常高估努力一天的效果,卻低估持續一年的效果。
訓練不可低估繩鋸木斷、滴水石穿、鐵杵磨針的力量啊!
從2008年起就經常來花東騎車,這幾年稍微少一點,但是當我置身此地,對於自行車的熱情就會被喚醒。
只是現在騎車不追求速度、不挑戰距離,而是單純享受騎車時御風而行的樂趣。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高估了社群媒體的力量!
若你覺得你被網路霸凌了或你想去霸凌別人,建議你過幾天再看看你的生活或跟你討厭的那個人有沒有不一樣?若沒有,那就代表你想太多了!
有幾千個「FB上的好友」或幾百、幾千個「讚 👍」並不能保證以後你需要在景行廳舉辦告別式,你沒那麼重要!
這不就只是一個抒發心情的地方而已嗎?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比較實在啦!
今天在寫幾個上禮拜的 Fitting report,想起了每一個服務當時的場景。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做「買車前 bike fitting」服務的大姊,她人很客氣有禮,服務結束的時候除了謝謝我以外,還跟 Dennis 說:「上次先付了5萬定金,今天要不要再多付一點給你?我再刷20萬好了,這樣你們比較好準備。」。
哎呀!真是佛心來的,要不特別記住這位大姊也難了!這就是做現場服務迷人的地方,這怎麼是機器人、人工智慧可以取代的呢?
每個人都會用你自己的方式讓別人記住你!
收到一個email~
某甲:「舒迷!我跟我朋友身高差10公分,可是你都建議我們騎一樣大的車,有沒有搞錯ㄋㄟ?」。
我回覆~
舒迷:「你們又不是"薑餅人",等比例放大或縮小,如果只看身高就好,那 bike fitting 就簡單啦!」。
呵呵!
碟煞版新車架出來了,叫大家趕快推廣。
結果沒有可以匹配的輪組可以賣,要幾個月之後才有。
不要怪我罵人~
幹!去吃屎好了!
萬維鋼-菁英日課
洞见不是拼凑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礼物,你只能等待它出现。获得洞见的思维过程叫“溯因推理”,总共分四步。如果你的准备功夫做得好,内功过硬,没有偏见,也许就能幸运地获得一个洞见。
.......................
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非菁英莫屬啊!
大約半年前我的背蹲舉1RM是120kg,目前預估大約是150kg。
所以看起來我有機會在50歲以前練到背蹲舉可以舉起2倍體重(172kg)喔!
我好像洩漏我的年齡跟體重的秘密了,哈哈哈!
懂一點的比完全不懂的還可怕。
還好我的任督二脈已通,嚇不了我的。
哈哈哈!
偽週休4日滿一年!
真的是我只有2、4、6到店裡。
假的是1、3、5不是放假,我得到工廠上班,當生產線上的工人做我的鐵牛。
https://www.facebook.com/cienne.wang/videos/vb.1294147937/10212087104994935/?type=2&theater
關於以上的訪談,很明顯的目的是在質疑肌力訓練或最大肌力訓練對於自行車運動的必要性,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說,物理老師有其專業,關於踩踏的力學分析聽起來沒有太大的問題,這個部分不特別論述。
但是採訪者關於「最大肌力」的概念,或甚至對於整個肌力訓練的內容與目的都不甚瞭解,所以我得說一下。
以常見的線性週期肌力訓練來講,建議的訓練流程是~
1、基礎適應期(或叫解剖適應期)
2、肌肥大期(或叫肌肉成長期)
3、最大肌力期
4、爆發力期(或叫專項轉換期)
其中前3個都是肌力訓練的不同特性階段,每一個時期都是為後一個時期鋪路做準備,真正能夠完整的提升運動表現的是第4個時期(爆發力期),完成專項轉換之後才會展現在該項運動的表現上。當然啦!基於不同的需求也會有一些變化型。
什麼是爆發力?就是Power!沒錯!就是功率,功率是什麼?
「功率=力*速度」或
「功率=扭力*轉速」,
用白話講就是「帶有速度的力量」。
所以要得到最大的輸出功率,只有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都不行,要這兩個物理量的乘積最大才是。
「最大肌力是本,爆發力為用。」,沒有夠高的最大肌力是訓練不出夠大的爆發力,所以首先確定最大肌力的必要性。但是純粹的最大肌力很難運用在一般的運動項目上,因為動作速度太慢,必須在爆發力期把動作提升到一跑、一跳、一踩…所需要速度之上。
爆發力怎麼轉換?當最大肌力練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始降低重量並且加速動作,讓你的肌肉收縮速度提升,「降低的比率愈多,提升的速度愈多,可以反覆的次數也愈多。」,例如~
1、最大肌力1RM:100%重量,這個重量只能做1下,而且速度很慢。
2、單次爆發力:約使用75%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也只做1下,投擲、舉重…項目選手的運用。
3、多次爆發力:甚至會降到30%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但是可以做長時間的高反覆動作,適合泛耐力型運動員的運用。
以上是一個基本的肌力訓練簡介,而肌肉收縮速度也是有極限與最有效收縮頻率範圍的,所以不練肌力等於自廢武功。
再來的重點我們要來玩一下算數,是算數還不是數學喔!
基本假設有一個人背蹲舉可以舉起2倍體重的重量,而且可以充分轉換到專項動作上,然後算數開始~
1、 含這個人的體重,這個人的雙腿可以承受3倍體重的力量伸展。
2、 但這是雙腳可以發出的力量,3/2=1.5,所以一隻腳分配到的力量是1.5倍體重。
3、1RM的最大肌力轉換成多次爆發力只承受30%的力量,1.5*0.3=0.45,所以若要持續輸出一段時間,你每踩一下踏板的力量不會超過0.45倍體重。
若反推回來,若有一個人可以持續用自身體重的力量踩在踏板上一段時間~
1/0.3=3.33,然後3.33*2=6.66(含自身體重)
6.66-1=5.66(不含自身體重)
由此看來這個人的背蹲舉要有5.66倍體重的水準,而這是外星人或螞蟻才可以達到的水準,所以你可以放心的練,永遠不會超過這個水準。
除此之外最大肌力訓練提升「肌肉剛性」,肌肉剛性提升耐力型運動的「動作經濟性」與「超長時間肌耐力」,這也是讓你騎得更省力、騎得更久的重要訓練。
另外稍微補充一些,關於自行車運動基本的訓練內容有~
1、體能訓練:各式長短間歇、功率訓練即是,也稱能量系統訓練。
2、肌力訓練:要注意的是踏板上重踩還不到「最大肌力訓練」的水準。
3、運動專項訓練:這個在業餘自行車的範疇幾乎沒有相關的資源,有興趣的可以去開發一下,市場上會有需求的。
所以一個完整的訓練必須包含上述3項並且綜合規劃,偏廢不可。
當然以上簡文只是簡單論述「最大肌力訓練在踏板上的運用」,什麼類型運動員(場地賽、公路賽、計時、登山、衝刺…)需要訓練到什麼水準?還有什麼其他的訓練內容?這裡不贅述,建議大家可以去找「肌力與體能訓練」、「運動訓練法」的專業書籍來瞭解,內容會講基本的訓練概念也會有耐力型運動所需要的訓練原則。
另外推薦大家可以去參加一個近期的國際研討會~
https://www.facebook.com/ISSA.consultant/photos/a.280048322162882.1073741833.278690758965305/644794899021554/?type=3&theater
剛好今年的主題是「耐力型運動」為主題,將探討耐力型運動員包括慢跑、鐵人三項、自行車等項目之肌力訓練、監測、運動傷害等面向。
其中領隊的學者是Dr.Michael Stone ,他是 ETSU 運動科學系之競技運動實驗室負責人,曾是美國奧運訓練中心的首席運動生理學家。發表於學術期刊的論文超過140 篇,研究領域為運動員肌力/爆發力的生理適應和訓練,並撰寫許多教科書的生物能量學、營養及運動員的肌力/爆發力訓練。
以上研討會是有現場即席中文翻譯的,可能還有名額。
讀書不求甚解不如跟大家一起學習,走錯路比懶惰更糟糕!
舊有的知識跟經驗只能帶你到這裡了,若想要繼續前進,你必須要學習新的能力,老掉牙的東西不能讓人看到新世界的。
如同伽利略用望遠鏡突破肉眼的限制,讓人類對宇宙的了解更向前邁進。
在玩唱盤之前看過不少關於唱盤與唱片的文章,不管是雜誌還是專書,我至少「觀察」10年以上,直到我覺得我瞭解唱盤了以後才買第一個盤回家。
但是才三天我就覺得我錯了、才兩週我重新獲得的知識就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陸續接觸不一樣的唱盤、唱臂、唱頭...,一個唱頭螺絲、唱臂線...都有學問,當然更不用講水平、針壓、超距、方位角、抗滑、轉速、阻抗匹配、墊材、內圈失真...,不換器材也可以玩得暈頭轉向。
不要只當個鍵盤高手,真金白銀、身體力行換來的知識與經驗一定可以站在書本上再創高峰。
當你說:「這個我知道。」的時候,是「真」知道嗎?充氣娃娃跟真人是不一樣der,哈哈哈!
吃鬍鬚張是對自由市場經濟的一種認同,一定要打卡一下的啦!
寵物用品店老闆娘什麼都好,就是囉唆點,每次我來買東西都跟我說:「你行嗎?這很重喔!」。
e04的咧~我當然行囉!小弟我有練過,妳再囉唆就再包三份來,我一樣扛回家。
哈哈哈!
這兩天都有人問我鐵牛有保固嗎?我以前還沒想過這問題,因為我想這應該不太容易用壞的,除非你用得比我還兇。
但還是要給一點有誠意的答案,我想了想~
五年十萬公里大家如何?呵呵!
這年頭,還有人認為~
「肌力訓練」就等於「健美訓練」(或舉重訓練...)。
所以才會有「又不是要當健美(舉重...)選手,所以(耐力)運動員不需要練肌力。」,當然更不會知道為什麼要練「最大肌力」或「爆發力」了。
當我們要去對抗的是30~50年前的舊觀念時,會讓我有兩種想法~
1、對付這種「類文盲」,用兩隻手指頭就把他們打趴了。
2、運動小圈圈裡還有那麼多這種人,這10~20年裡學界、業界到底在幹嘛?
我被嚇到了,明天來去蹲個3公噸訓練量壓壓驚好了,哈哈哈!
交通愈發達,城鄉差距愈大。
認知差距愈大,發展的方向愈不一樣。
努力的程度愈懸殊,得到的滿足愈不同。
想加入高速列車前進的行列嗎?請努力跟上集團,只要跟上了均速至少多5km/hr 。
不用在乎他人是否「有教化可能」?這個世界就是愈來愈不同的。
昨天有位車友發信息問我:「今天我到店裡,看到你的車上裝 SHIMANO 105 的變速套件,為什麼?我不能接受一級的車子裝三級的套件」。
舒迷說:「我超脫了,哈哈哈!」。
說說看,咱到底是在騎車還是在軍備競賽?!
不只車子,人也一樣,當有一天你是個「一級的人」,你身上也不需要花太多錢裝上「一級的奢侈品」,更不需要牽強的掛上虛榮的頭銜與經歷。
有的現在已經是了、有的還需努力,我希望50歲的時候可以這樣寫我的簡歷~
陳立人
是Bike fitting fitter,也是Bike fitting trainer。
是超鐵完成者,也是蹲舉兩倍體重者。
交過一個女朋友,只結過一次婚。
就這樣!
在我這個年紀,貝多芬已經聽不到聲音了。
但他怎麼還能作曲呢?我想音符應該已經長在他的身體裡面了!
你希望你的身體裡面長了什麼東西呢?
我希望是力量!真正的力量跟影響他人的力量。
創業就是~
「合理的打破現有的商業規則,建立起新的商業網絡。」。
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生存空間,也有可能改變整個產業,但這絕對不是一個人的旅程。
馬雲說:五個「新」衝擊各行各業: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
很多人自以為是什麼派別?或以為別人是什麼派別?
搞到後來就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派別,大家都是大同小異而已。
其實派來派去不如好好瞭解一下基本的知識及原理。
再來就是關心一下典範的演進及趨勢,不要老講幾十年前老掉牙的東西,而且還挑那些已經被修正或被否定的來講。
答應我,再這樣我會不愛你喔!哈哈哈!
很多大規模推廣 Bike fitting 的廠商都是車廠(以成車或車架品牌行銷的公司),看起來 SHIMANO 是個例外(雖然他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其實這些做零件、配件的廠商才是最值得推廣這項技術(Bike fitting)的廠商。
這些廠商是哪些?
第一類是龍頭、把手、坐管...。
第二類是坐墊、鞋子、鞋墊、卡踏...。
第三類是變速器、傳動模組...。
第四類是功率計、訓練設備...。
...
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配件給一個好的 Fitter 賣會賣到翻掉,但是消費者也會得到真正他們需要的商品。以前這些商品在零售市場賣不好是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不知道也不敢消費,但 Fitter 可以給他們建議與體驗。只能供應 OEM 市場的零配件能賺什麼錢?
我覺得這是走向「新零售」、「新製造」與「新技術」不能沒有的相關知識(馬雲講的5個「新」其中的3個),不然怎看出你的東西有何「功能性」?砸錢做行銷、贊助比賽不是唯一的路,而且這條舊路已經變得過於昂貴而且效益不佳了。
若只是單純的 Bike fitting 工具或設備廠商,經濟規模不容易做大,必須要朝著上面幾項發展或尋求合作的伙伴。因為「你」是很有用的工具,但是得要跟好的工匠結合,工具自己是不會製造商品的!
至於車廠想自己發展,目前的結果來看大多是能力不足。這不是財力與製造技術的問題,而是對於此事的瞭解在公司的內部層級不夠高也沒有找到對的人。做決策的人以為他瞭解了,而實際上還差很遠,要與現階段成熟的專業 Bike fitting 技術廠商合作才是上策(例如SPECIALIZED、TREK...的經驗)。
另外推廣這件事情成敗的關鍵不是設備是否精良?也不是那種短期機械化的訓練可以對消費者有說服力的,如果沒有深入與持續的學習,還在追求表面呈現的派頭或敷衍形式,那只是浪費錢在原地打轉而已。
Bike fitting 設備會愈來愈好、愈來愈普遍但是愈來愈便宜,你花大錢買的設備以後不值那麼多錢了(跟數位產品的進步類似),而且你隔壁的車店也有了,這時候你的腦袋與技術有競爭力嗎?
愈是自動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協助工作的時代,你愈需要紮紮實實的把基本的功夫學好,然後充分運用手邊的工具,這些工具可能是最簡單的也可能是最先進的,決定成敗不的不是先進的設備,而是你的知識與熟練的技術,另外加上一點「人的溫度」。
再次宣導!
舒迷的 bike fitting 售後服務是免費的,不管你是 8 年前來的還是昨天來的。
我們花時間了解的是你的「人」,要讓「車子」適合你對我來講是太容易的事,所以免費!
縱使換車也一樣!
我講了N次了喔!不是現在才這樣的。
日本人蠻抗拒新東西的,譬如電子書在日本就賣不好,但實體店面不會消失是鐵證!
亞馬遜、蘋果都開實體店面,馬雲也提「新零售」要發揮店面的終極功能。
我想這些人若有能力把實體店面弄消失絕對不會手軟的,而且可以很霸氣的宣告電子商務幹掉了實體店面,但事實上並沒有,可見實體店面的價值是存在的。
但什麼才是實體店面的本質呢?服務,各種形式的服務,我們得找回服務的核心價值。
Fitting 是一個開始~
.
是敗家的開始,而且沒有結束。
我是您的購物指導員,請多多利用,謝謝。
哈哈哈!
「弱是罪惡,強而不暴是美。」
假如常覺得被霸凌、受到威脅...,那你應該很弱!
強者要思考的事,應該是怎樣不會傷害到別人、如何讓自己的心柔軟,展現出優雅的身段才是。
先讓你的身體強壯,再讓你的心強壯,你就是「美」的代言人。
得到我的鐵牛安抵上海的消息,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有一種看著自己的孩子出國的港覺。
我大部分的發文都是發給我自己看的,看看大家的反應只是附帶的功能。
很多時候我看到的、心裏想的不吐不快,所以就寫下來了。可能有些大家會有共鳴、會喜歡。
這些不見得是我的原創,但這些都是我認同的,然後用我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在資訊與知識這麼發達的時代,我不相信還有什麼東西是沒有人想過的,我只是在我身處的行業、生活的環境下把這些「前人的智慧」重組而已。
用講的大家都會,但什麼是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呢?就是把一個由思想架構下可行的計畫,用具體的行為把它徹底實踐。白話講就是要付諸行動,不然都是空談。
我覺得我現在正在向前奔跑,腳跑著但手慢慢的長出翅膀,速度愈來愈快但前面就是懸崖。現在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趕快煞車停止,繼續當個「跑得比較快的人」,空留無用的翅膀。另一個就是跳下懸崖嘗試用羽翼漸豐的翅膀振翅高飛「變成一隻鷹」。
你們覺得我會怎樣?
單車拖運也是自行車運動產業的一環,讓大家輕鬆到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