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舒迷大叔愛亂講2017/4月

Bike fitting 也有三寶!
捲尺、
雷射垂直儀、
關節角度計。
停電我也可以幫你做 fitting!


「你求知的慾望有像溺水的人爭一口氣那樣強烈嗎?」
我開的的課程「自行車運動科學」常常會接到這樣的詢問~
開課的時間都是週日與週一嗎?還會在其他時段開課嗎?
你會來中部或南部開課嗎?還是只有在台北開課?
...
這個答案在短期內都是一樣的,我就只會在週日、週一上課,我目前也沒有去中南部開課的計畫,因為~
不管何時上課,總有人是不方便的,所以那就以我為主吧!週日與週一是我有空的時間。
我去外地上課,設備與上課的資源移動到外地必定會有取捨,對上課的人來講是一種損失。台灣其實很小,交通網路也發達,這樣的選擇成本是最小的。
這個課程有別於其他相關的認證課程,這是我多年來對於這個產業與學科上的學習、認知與經驗之總和,不只是單一的系統或設備的簡介,我也會鼓勵大家上完我的課再去上其他的認證課程或選購對你合適的設備系統。(點擊連結可以參考課程大綱)
我一直認為「知識是人類所共享的。」,但是知識獲得的途徑是有成本的,所以不只是我,大家都應該要找到獲得知識最低成本的方法。成本不單單只是金錢,你的花掉的時間、錯過的機會、走過的冤望路...都是成本。
我講的東西也不是牢不可破的真理,只是我會比大多數人看得更多、想得更多、做的更多,除了給大家對於這門知識有更廣泛的架構、具體的作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你對於這件事情有更多的想法。當這樣的人多了以後,我們會有更多的資源來修正與豐富這門知識。
瞭解「自行車運動科學」是必要的嗎?是的!因為~
放眼所見,自行車產業引進 Bike fitting、運動訓練、功能性裝備...的廠商愈來愈多、愈來愈久、愈來愈廣泛,而且沒有停止的趨勢。
我們必須讓這個產業的主體由「物」重回到「人」的身上,而且所有的物也必須要滿足人的需求。
我為什麼可以在這裡寫這篇文章?因為我比較幸運,我在8年前就開始了,但有一條捷徑可以讓你省一點成本,推薦你來上~
2017年第二次,舒迷車坊「自行車運動科學」研習課程


市場就是消費者對經營者,用鈔票做的、一次又一次的信任投票。
博取消費者的信任,就是經營者的工作。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的想法,還維持正常的行事能力。』
這是「弗朗西斯.史考特.費滋傑羅」在「了不起的蓋茨比」書中的一段話。


對於產品與服務都還不瞭解的狀態下就跟我要折扣的人,我也會先把本來應該要留給他的時間與精力打折。
經驗告訴我,留給他的時間也幾乎是浪費的,我只是當做忍耐力訓練與保有優雅拒絕的態度罷了。
如果連這一點職業敏感度都沒有的話,就準備累死或氣死自己了。


我們是去醫院看醫生還是看醫院裡的設備?
檢驗與醫療設備自己會運作,只要看數據燈號就好,那找工友操作機器幫你醫病就好囉?
我們是去給fitter fitting還是給機器fitting?看數據就好,反正有對照表,那找fitter幹嘛?找工讀生操作機器就好啦!
簡單的講,機器設備沒有足夠的防呆功能,出來的數據也不會典型完美如教科書,更要在乎人的感受,要怎樣拿捏就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與實務經驗。


羅胖說什麼是「手藝」?
就是天天做、重複做,然後積累出來的認知,無法言傳,只有功夫到了才有,這就是穿過體的知識。
你做的是手藝活嗎?


這年頭什麼鬼點子沒人想過?空有創意一點價值也沒有,要能把構想變成實際可以運行的商業模式才有價值。
從0到1,再從1到N的過程有太多不確定性與讓你失敗的理由,能夠成功的都是不簡單的人物。
不要相信還沒有做過從0到1的人說的話,但是那個成功從1到N的人說的話也不用聽太多,因為成功的經驗很多都是無法複製的。
如果你知道天底下沒有秘密、瞭解90%以上的創業都會失敗、去借錢來做都在所不惜,那你就去吧!


專業的解決方案常常是背離直覺的,因為若直覺靠得住,那就不需要專業了!


你的對手都在訓練、都在進步,你還睡得安穩嗎?呵呵!

要活得像個人,才不會被機器取代。

另一種「無用之用」~
鐵牛一代跟二代比,在功能與質感上簡直就是廢鐵!
但是牠讓事情有了開始,是從0到1的過程。
這是牠的價值。


中低階的大齒盤曲柄組,不應該跳過167.5mm這個規格,因為這根本不科學啊!


耶穌:先知在本鄉本地從來就得不到尊重。
舒迷:人一定要衣錦還鄉,從外面紅回來才是王道阿!


萬維鋼 ‧ 菁英日課:
只有當你的水平接近高手了,你才會真正感到高手高不可攀。


路人甲:
阿你不是說公路車不要裝休息把嗎?
舒迷:
我有雙模式坐管,你有嗎?囉唆!
而且這不是公路車,這是旅行車。(插腰,指鹿為馬貌!)


講一下有什麼關係?其實大部分現代人就是愛花錢。
就像我都叫我的朋友不要買太貴的車,汽車、腳踏車都一樣。
但是大家還不是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
我講的你會聽嗎、你會聽嗎、你會聽嗎?


我們常高估努力一天的效果,卻低估持續一年的效果。
訓練不可低估繩鋸木斷、滴水石穿、鐵杵磨針的力量啊!


從2008年起就經常來花東騎車,這幾年稍微少一點,但是當我置身此地,對於自行車的熱情就會被喚醒。
只是現在騎車不追求速度、不挑戰距離,而是單純享受騎車時御風而行的樂趣。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高估了社群媒體的力量!
若你覺得你被網路霸凌了或你想去霸凌別人,建議你過幾天再看看你的生活或跟你討厭的那個人有沒有不一樣?若沒有,那就代表你想太多了!
有幾千個「FB上的好友」或幾百、幾千個「讚 👍」並不能保證以後你需要在景行廳舉辦告別式,你沒那麼重要!
這不就只是一個抒發心情的地方而已嗎?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比較實在啦!


今天在寫幾個上禮拜的 Fitting report,想起了每一個服務當時的場景。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做「買車前 bike fitting」服務的大姊,她人很客氣有禮,服務結束的時候除了謝謝我以外,還跟 Dennis 說:「上次先付了5萬定金,今天要不要再多付一點給你?我再刷20萬好了,這樣你們比較好準備。」。
哎呀!真是佛心來的,要不特別記住這位大姊也難了!這就是做現場服務迷人的地方,這怎麼是機器人、人工智慧可以取代的呢?
每個人都會用你自己的方式讓別人記住你!


收到一個email~
某甲:「舒迷!我跟我朋友身高差10公分,可是你都建議我們騎一樣大的車,有沒有搞錯ㄋㄟ?」。
我回覆~
舒迷:「你們又不是"薑餅人",等比例放大或縮小,如果只看身高就好,那 bike fitting 就簡單啦!」。
呵呵!


碟煞版新車架出來了,叫大家趕快推廣。
結果沒有可以匹配的輪組可以賣,要幾個月之後才有。
不要怪我罵人~
幹!去吃屎好了!


萬維鋼-菁英日課
洞见不是拼凑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礼物,你只能等待它出现。获得洞见的思维过程叫“溯因推理”,总共分四步。如果你的准备功夫做得好,内功过硬,没有偏见,也许就能幸运地获得一个洞见。
.......................
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非菁英莫屬啊!


大約半年前我的背蹲舉1RM是120kg,目前預估大約是150kg。
所以看起來我有機會在50歲以前練到背蹲舉可以舉起2倍體重(172kg)喔!
我好像洩漏我的年齡跟體重的秘密了,哈哈哈!


懂一點的比完全不懂的還可怕。
還好我的任督二脈已通,嚇不了我的。
哈哈哈!


偽週休4日滿一年!
真的是我只有2、4、6到店裡。
假的是1、3、5不是放假,我得到工廠上班,當生產線上的工人做我的鐵牛。


https://www.facebook.com/cienne.wang/videos/vb.1294147937/10212087104994935/?type=2&theater
關於以上的訪談,很明顯的目的是在質疑肌力訓練或最大肌力訓練對於自行車運動的必要性,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說,物理老師有其專業,關於踩踏的力學分析聽起來沒有太大的問題,這個部分不特別論述。
但是採訪者關於「最大肌力」的概念,或甚至對於整個肌力訓練的內容與目的都不甚瞭解,所以我得說一下。
以常見的線性週期肌力訓練來講,建議的訓練流程是~
1、基礎適應期(或叫解剖適應期)
2、肌肥大期(或叫肌肉成長期)
3、最大肌力期
4、爆發力期(或叫專項轉換期)
其中前3個都是肌力訓練的不同特性階段,每一個時期都是為後一個時期鋪路做準備,真正能夠完整的提升運動表現的是第4個時期(爆發力期),完成專項轉換之後才會展現在該項運動的表現上。當然啦!基於不同的需求也會有一些變化型。
什麼是爆發力?就是Power!沒錯!就是功率,功率是什麼?
「功率=力*速度」或
「功率=扭力*轉速」,
用白話講就是「帶有速度的力量」。
所以要得到最大的輸出功率,只有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都不行,要這兩個物理量的乘積最大才是。
「最大肌力是本,爆發力為用。」,沒有夠高的最大肌力是訓練不出夠大的爆發力,所以首先確定最大肌力的必要性。但是純粹的最大肌力很難運用在一般的運動項目上,因為動作速度太慢,必須在爆發力期把動作提升到一跑、一跳、一踩…所需要速度之上。
爆發力怎麼轉換?當最大肌力練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始降低重量並且加速動作,讓你的肌肉收縮速度提升,「降低的比率愈多,提升的速度愈多,可以反覆的次數也愈多。」,例如~
1、最大肌力1RM:100%重量,這個重量只能做1下,而且速度很慢。
2、單次爆發力:約使用75%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也只做1下,投擲、舉重…項目選手的運用。
3、多次爆發力:甚至會降到30%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但是可以做長時間的高反覆動作,適合泛耐力型運動員的運用。
以上是一個基本的肌力訓練簡介,而肌肉收縮速度也是有極限與最有效收縮頻率範圍的,所以不練肌力等於自廢武功。
再來的重點我們要來玩一下算數,是算數還不是數學喔!
基本假設有一個人背蹲舉可以舉起2倍體重的重量,而且可以充分轉換到專項動作上,然後算數開始~
1、 含這個人的體重,這個人的雙腿可以承受3倍體重的力量伸展。
2、 但這是雙腳可以發出的力量,3/2=1.5,所以一隻腳分配到的力量是1.5倍體重。
3、1RM的最大肌力轉換成多次爆發力只承受30%的力量,1.5*0.3=0.45,所以若要持續輸出一段時間,你每踩一下踏板的力量不會超過0.45倍體重。
若反推回來,若有一個人可以持續用自身體重的力量踩在踏板上一段時間~
1/0.3=3.33,然後3.33*2=6.66(含自身體重)
6.66-1=5.66(不含自身體重)
由此看來這個人的背蹲舉要有5.66倍體重的水準,而這是外星人或螞蟻才可以達到的水準,所以你可以放心的練,永遠不會超過這個水準。
除此之外最大肌力訓練提升「肌肉剛性」,肌肉剛性提升耐力型運動的「動作經濟性」與「超長時間肌耐力」,這也是讓你騎得更省力、騎得更久的重要訓練。
另外稍微補充一些,關於自行車運動基本的訓練內容有~
1、體能訓練:各式長短間歇、功率訓練即是,也稱能量系統訓練。
2、肌力訓練:要注意的是踏板上重踩還不到「最大肌力訓練」的水準。
3、運動專項訓練:這個在業餘自行車的範疇幾乎沒有相關的資源,有興趣的可以去開發一下,市場上會有需求的。
所以一個完整的訓練必須包含上述3項並且綜合規劃,偏廢不可。
當然以上簡文只是簡單論述「最大肌力訓練在踏板上的運用」,什麼類型運動員(場地賽、公路賽、計時、登山、衝刺…)需要訓練到什麼水準?還有什麼其他的訓練內容?這裡不贅述,建議大家可以去找「肌力與體能訓練」、「運動訓練法」的專業書籍來瞭解,內容會講基本的訓練概念也會有耐力型運動所需要的訓練原則。
另外推薦大家可以去參加一個近期的國際研討會~
https://www.facebook.com/ISSA.consultant/photos/a.280048322162882.1073741833.278690758965305/644794899021554/?type=3&theater
剛好今年的主題是「耐力型運動」為主題,將探討耐力型運動員包括慢跑、鐵人三項、自行車等項目之肌力訓練、監測、運動傷害等面向。
其中領隊的學者是Dr.Michael Stone ,他是 ETSU 運動科學系之競技運動實驗室負責人,曾是美國奧運訓練中心的首席運動生理學家。發表於學術期刊的論文超過140 篇,研究領域為運動員肌力/爆發力的生理適應和訓練,並撰寫許多教科書的生物能量學、營養及運動員的肌力/爆發力訓練。
以上研討會是有現場即席中文翻譯的,可能還有名額。
讀書不求甚解不如跟大家一起學習,走錯路比懶惰更糟糕!


舊有的知識跟經驗只能帶你到這裡了,若想要繼續前進,你必須要學習新的能力,老掉牙的東西不能讓人看到新世界的。
如同伽利略用望遠鏡突破肉眼的限制,讓人類對宇宙的了解更向前邁進。


在玩唱盤之前看過不少關於唱盤與唱片的文章,不管是雜誌還是專書,我至少「觀察」10年以上,直到我覺得我瞭解唱盤了以後才買第一個盤回家。
但是才三天我就覺得我錯了、才兩週我重新獲得的知識就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陸續接觸不一樣的唱盤、唱臂、唱頭...,一個唱頭螺絲、唱臂線...都有學問,當然更不用講水平、針壓、超距、方位角、抗滑、轉速、阻抗匹配、墊材、內圈失真...,不換器材也可以玩得暈頭轉向。
不要只當個鍵盤高手,真金白銀、身體力行換來的知識與經驗一定可以站在書本上再創高峰。
當你說:「這個我知道。」的時候,是「真」知道嗎?充氣娃娃跟真人是不一樣der,哈哈哈!


吃鬍鬚張是對自由市場經濟的一種認同,一定要打卡一下的啦!


寵物用品店老闆娘什麼都好,就是囉唆點,每次我來買東西都跟我說:「你行嗎?這很重喔!」。
e04的咧~我當然行囉!小弟我有練過,妳再囉唆就再包三份來,我一樣扛回家。
哈哈哈!


這兩天都有人問我鐵牛有保固嗎?我以前還沒想過這問題,因為我想這應該不太容易用壞的,除非你用得比我還兇。
但還是要給一點有誠意的答案,我想了想~
五年十萬公里大家如何?呵呵!


這年頭,還有人認為~
「肌力訓練」就等於「健美訓練」(或舉重訓練...)。
所以才會有「又不是要當健美(舉重...)選手,所以(耐力)運動員不需要練肌力。」,當然更不會知道為什麼要練「最大肌力」或「爆發力」了。
當我們要去對抗的是30~50年前的舊觀念時,會讓我有兩種想法~
1、對付這種「類文盲」,用兩隻手指頭就把他們打趴了。
2、運動小圈圈裡還有那麼多這種人,這10~20年裡學界、業界到底在幹嘛?
我被嚇到了,明天來去蹲個3公噸訓練量壓壓驚好了,哈哈哈!


交通愈發達,城鄉差距愈大。
認知差距愈大,發展的方向愈不一樣。
努力的程度愈懸殊,得到的滿足愈不同。
想加入高速列車前進的行列嗎?請努力跟上集團,只要跟上了均速至少多5km/hr 。
不用在乎他人是否「有教化可能」?這個世界就是愈來愈不同的。


昨天有位車友發信息問我:「今天我到店裡,看到你的車上裝 SHIMANO 105 的變速套件,為什麼?我不能接受一級的車子裝三級的套件」。
舒迷說:「我超脫了,哈哈哈!」。
說說看,咱到底是在騎車還是在軍備競賽?!
不只車子,人也一樣,當有一天你是個「一級的人」,你身上也不需要花太多錢裝上「一級的奢侈品」,更不需要牽強的掛上虛榮的頭銜與經歷。
有的現在已經是了、有的還需努力,我希望50歲的時候可以這樣寫我的簡歷~
陳立人
是Bike fitting fitter,也是Bike fitting trainer。
是超鐵完成者,也是蹲舉兩倍體重者。
交過一個女朋友,只結過一次婚。
就這樣!


在我這個年紀,貝多芬已經聽不到聲音了。
但他怎麼還能作曲呢?我想音符應該已經長在他的身體裡面了!
你希望你的身體裡面長了什麼東西呢?
我希望是力量!真正的力量跟影響他人的力量。


創業就是~
「合理的打破現有的商業規則,建立起新的商業網絡。」。
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生存空間,也有可能改變整個產業,但這絕對不是一個人的旅程。



馬雲說:五個「新」衝擊各行各業: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


很多人自以為是什麼派別?或以為別人是什麼派別?
搞到後來就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派別,大家都是大同小異而已。
其實派來派去不如好好瞭解一下基本的知識及原理。
再來就是關心一下典範的演進及趨勢,不要老講幾十年前老掉牙的東西,而且還挑那些已經被修正或被否定的來講。
答應我,再這樣我會不愛你喔!哈哈哈!


很多大規模推廣 Bike fitting 的廠商都是車廠(以成車或車架品牌行銷的公司),看起來 SHIMANO 是個例外(雖然他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其實這些做零件、配件的廠商才是最值得推廣這項技術(Bike fitting)的廠商。
這些廠商是哪些?
第一類是龍頭、把手、坐管...。
第二類是坐墊、鞋子、鞋墊、卡踏...。
第三類是變速器、傳動模組...。
第四類是功率計、訓練設備...。
...
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配件給一個好的 Fitter 賣會賣到翻掉,但是消費者也會得到真正他們需要的商品。以前這些商品在零售市場賣不好是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不知道也不敢消費,但 Fitter 可以給他們建議與體驗。只能供應 OEM 市場的零配件能賺什麼錢?
我覺得這是走向「新零售」、「新製造」與「新技術」不能沒有的相關知識(馬雲講的5個「新」其中的3個),不然怎看出你的東西有何「功能性」?砸錢做行銷、贊助比賽不是唯一的路,而且這條舊路已經變得過於昂貴而且效益不佳了。
若只是單純的 Bike fitting 工具或設備廠商,經濟規模不容易做大,必須要朝著上面幾項發展或尋求合作的伙伴。因為「你」是很有用的工具,但是得要跟好的工匠結合,工具自己是不會製造商品的!
至於車廠想自己發展,目前的結果來看大多是能力不足。這不是財力與製造技術的問題,而是對於此事的瞭解在公司的內部層級不夠高也沒有找到對的人。做決策的人以為他瞭解了,而實際上還差很遠,要與現階段成熟的專業 Bike fitting 技術廠商合作才是上策(例如SPECIALIZED、TREK...的經驗)。
另外推廣這件事情成敗的關鍵不是設備是否精良?也不是那種短期機械化的訓練可以對消費者有說服力的,如果沒有深入與持續的學習,還在追求表面呈現的派頭或敷衍形式,那只是浪費錢在原地打轉而已。
Bike fitting 設備會愈來愈好、愈來愈普遍但是愈來愈便宜,你花大錢買的設備以後不值那麼多錢了(跟數位產品的進步類似),而且你隔壁的車店也有了,這時候你的腦袋與技術有競爭力嗎?
愈是自動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協助工作的時代,你愈需要紮紮實實的把基本的功夫學好,然後充分運用手邊的工具,這些工具可能是最簡單的也可能是最先進的,決定成敗不的不是先進的設備,而是你的知識與熟練的技術,另外加上一點「人的溫度」。


再次宣導!
舒迷的 bike fitting 售後服務是免費的,不管你是 8 年前來的還是昨天來的。
我們花時間了解的是你的「人」,要讓「車子」適合你對我來講是太容易的事,所以免費!
縱使換車也一樣!
我講了N次了喔!不是現在才這樣的。


日本人蠻抗拒新東西的,譬如電子書在日本就賣不好,但實體店面不會消失是鐵證!
亞馬遜、蘋果都開實體店面,馬雲也提「新零售」要發揮店面的終極功能。
我想這些人若有能力把實體店面弄消失絕對不會手軟的,而且可以很霸氣的宣告電子商務幹掉了實體店面,但事實上並沒有,可見實體店面的價值是存在的。
但什麼才是實體店面的本質呢?服務,各種形式的服務,我們得找回服務的核心價值。


Fitting 是一個開始~
.
是敗家的開始,而且沒有結束。
我是您的購物指導員,請多多利用,謝謝。
哈哈哈!


「弱是罪惡,強而不暴是美。」
假如常覺得被霸凌、受到威脅...,那你應該很弱!
強者要思考的事,應該是怎樣不會傷害到別人、如何讓自己的心柔軟,展現出優雅的身段才是。
先讓你的身體強壯,再讓你的心強壯,你就是「美」的代言人。


得到我的鐵牛安抵上海的消息,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有一種看著自己的孩子出國的港覺。


我大部分的發文都是發給我自己看的,看看大家的反應只是附帶的功能。
很多時候我看到的、心裏想的不吐不快,所以就寫下來了。可能有些大家會有共鳴、會喜歡。
這些不見得是我的原創,但這些都是我認同的,然後用我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在資訊與知識這麼發達的時代,我不相信還有什麼東西是沒有人想過的,我只是在我身處的行業、生活的環境下把這些「前人的智慧」重組而已。
用講的大家都會,但什麼是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呢?就是把一個由思想架構下可行的計畫,用具體的行為把它徹底實踐。白話講就是要付諸行動,不然都是空談。
我覺得我現在正在向前奔跑,腳跑著但手慢慢的長出翅膀,速度愈來愈快但前面就是懸崖。現在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趕快煞車停止,繼續當個「跑得比較快的人」,空留無用的翅膀。另一個就是跳下懸崖嘗試用羽翼漸豐的翅膀振翅高飛「變成一隻鷹」。
你們覺得我會怎樣?


單車拖運也是自行車運動產業的一環,讓大家輕鬆到會場。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舒迷大叔愛亂講2017/3月

有很多名人、先知的金句彼此之間是相互衝突的,譬如要人「劍及履及」或「三思而後行」之類的。
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這是因為要「因材施教」或「因時制宜」而做適當的選擇。
什麼叫做智慧?就是可以把這些看似衝突的人生智慧找到一個相容的環境,把它發揮在適當的人、事、地、物上,讓你做事的時候有充分的理由與資源。
但有很多人不知變通與取捨,堅持一種沒有彈性的原則,當然到處碰壁囉!
而且這些人會假借正義、道德的大旗來傷害跟他們想法不一致的人,其實這些人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智商不夠高,如此而已。


人體何其複雜?!
堅持只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決定設定的邏輯,跟只用平均數來決定設定的邏輯有什麼差別?
就像用食指指著別人罵的時候,你至少還有三根指頭是指向自己的。
當有一天,這個被前人創造出來的邏輯被新的邏輯更新之後,你的「信仰」是否也隨之破滅?所以當你知道愈多,信仰就會愈少。
大多數的生物力學實驗與分析都是平均數(或其他統計學方法),這就是應用科學的特性。
多瞭解一點是好的,多用幾種方法是必要的,不要讓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你的無知,那就太可惜了!


很多人問我婚姻幸福的秘訣是什麼?這兩天我想想可能的原因是~
1、婚姻是一個伙伴關係,婚姻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你得找一個跟你有共同目標的伙伴。
2、婚姻也是一種契約關係,重要的不是契約寫的夠不夠詳細、履約保證金夠不夠高?而是要找一個有能力且願意履行合約的人。
3、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是世界永遠在改變,你要改變對方但是也要改變你自己。
4、偶而幫對方做一點事,尤其是你不喜歡的事。
5、專長不一定要一樣,但是要有共同的興趣。
6、花錢的價值觀要一致。
以上都是我胡謅的,真實的情況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剛好遇到一個對我很好的人,我只是一個幸運的人罷了,這應該才是最真實的!
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lchian)講「成功在於結果,而不在於動機」,還說「沒有比成功更成功的事」。
所以沒有人可以教別人婚姻如何幸福,以上只是我想到的但不是保證有用的。
註: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lchian)
http://xuezhaofeng.com/blog/?p=1724


23年前有個女生很可愛,我想追求她,但她跟我說:「我有男朋友了!」。
我不假思索的就說:「那有什麼關係?男朋友可以換啊!」。
結果她就變成我的女朋友了。
..........................
「科司定律」在我出生前就有了,所以我運用它也是很自然的事。(撥瀏海~)
http://wiki.mbalib.com/zh-tw/%E7%A7%91%E6%96%AF%E5%AE%9A%E7%90%86


2012年開始我就年年去中國,與中國人接觸,確實看到中國的進步與成長,但是我們自己的進步卻幾乎看不出來。
吃老本久了會出問題的,這就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還是得撥時間處理。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615&nid=7790&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一個老師的功力不在於整理課本的重點,而是告訴你課本裡沒講的東西,那才是你自己讀不到、不能理解的。


你買了多少槓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扛起多少重量?
同樣的~
你買了多少昂貴的設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用它來解決多少人的問題?
讓你的腦袋、嘴巴、身體與設備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才稱得上是「專家」。


最近聽「北大經濟學」的薛兆豐老師講「沉沒成本」。
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你已經花錢買票了,但是看了一會兒覺得這是一部爛片,你有兩種選擇。
1、繼續看完爛片,不浪費買電影票的錢,但是浪費寶貴的時間。
2、轉頭就走,反正電影票的錢已經花了,就不要浪費時間了。
我們都知道該選擇 2,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實際上做到的人有多少呢?
我現在很少看電影,但是以前也是經常看的。我記得我沒看完就走出來的那一部電影是成龍在1989年上映的電影「奇蹟」。在這之前看過很多部成龍的電影,但是這一部電影是我看過的最後一部成龍的電影。
當時我覺得看這部電影很難熬,似乎所有的故事都是老調重彈、了無新意,看了約1/3之後我終於受不了,站起來轉身就走,步出電影院的那一剎那突然覺得豁然開朗!當時我雖不知沈沒成本的概念,但是卻已經在實踐它了。
在找資料的時候,我發現成龍自己覺得最滿意的作品居然就是這一部「奇蹟」,還不是「A計畫」或「警察故事」呢!
你有沒看完的電影嗎?
你有把不合腳的鞋扔了嗎?
你有把尺寸不合的車架扔了(認賠賣了)嗎?
歡迎你分享你的經驗。
沉沒成本~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89%E6%B2%A1%E6%88%90%E6%9C%AC
成龍的電影「奇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87%E8%B9%9F_(%E9%9B%BB%E5%BD%B1)
照片上的五位演員死了四位~
http://star.ettoday.net/news/477372


要底怎樣叫夠壯?
我至少聽過 Michael Stone 跟 Greg Haff 講過~
你的背蹲舉沒有2倍體重以上都不叫強壯。
加油!
註:
Michael Stone :ETSU 運動科學系之競技運動實驗室負責人。
Greg Haff :NSCA 現任主席。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領域門派特別多,眾大師各據山頭,那這應該不是一個充分競爭、交流頻繁、菁英參與的環境。
若有興趣鑽研,只要有點小聰明,這反而是容易出頭的領域,你也可以成為大師。
這時候就不要隨便叫某人大師,因為這個頭銜在能力上是有很大落差的,哈哈哈!


該要把電變跟功率資訊結合,達到「自動變速」的功能指日可待。


什麼叫「科班出身」?
譬如一個自行車從業人員該懂什麼?
在學的時候學了一些。
靜力學
結構力學
材料力學
流體力學
預力結構設計
道路工程
測量學
管流學
統計學
會計學
經濟學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
地球科學
攝影
繪圖
...
另外我自學或進修了一些。
解剖學
肌動學
生物力學
運動生理學
肌力與體能訓練
運動訓練法
奧林匹克式舉重
簡報技巧
機械設計製造
...
所以~
我是科班出身,毋庸置疑!(握拳)


我把自行車的市場分三層。
1、通勤車:生活基本的需求,愈便宜愈好,幾千元一輛,成人的需要,小孩不需要。
2、休閒車:短暫流行的趨勢,要有點花俏,幾千到幾萬,全家一人要一輛。
3、嗜好、運動、競賽:外行人看不懂,價格不可以跟最親密的人講,車庫裡面永遠少一輛。
「共享單車」,把第 1 類需求消滅了。
「單車熱潮」,把第 2 類需求玩爛了。
剩下第 3 類才是自行車市場最終的戰場,而只有最菁英的人類可以生存,趁著熱潮而來的人終將變成砲灰。


好市多的利潤來自會員費,而不是賣貨。
麥當勞是做房地產的,而不只是賣漢堡的。
蘋果賣的是品味,而不是產品規格。
立頓紅茶賣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原物料。
...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假如你覺得以前的你很幼稚,恭喜!你成長了。
假如你覺得以前的你很了不起,抱歉!你現在應該混的不好。
永遠把自己當初學者,我們都有進步的空間。


當某一資源從寡佔變成普及之後獲得利益的仍然是少數人。
只是資源寡佔時獲利的是擁有資源的人,而資源普及後獲利的是善於運用資源的人。
擁有資源的人並不等於擅長運用資源的人,差別在於腦袋而不是口袋。
我舉個例子~
現在大家都可以申請個部落格當部落客,也可以在FB申請個粉絲頁,也可以在Youtube上申請個頻道上傳影片...。
看似有更多的管道伸張發聲權,不需要登報、不需要出書、不需要上電視,但是你的文章、影像要怎樣才會有流量?
沒有好的文筆、思路,也沒有好的口條、顏值...,什麼都不用想了!


我們拿起相機學攝影,學的是「觀察人生的眼光」。
我們去訓練中心鍛鍊身體,學的是「使用身體的能力」。
這兩件事都是終身可以受用的。


好吧!我知道你們瞭解重量訓練的重要,但是你為什麼沒有體會到它的好處?
1、你需要行動:光是知道,但還沒有踏進訓練室開始訓練。
2、你需要一點耐心:剛開始的酸痛與心理的壓力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好處。
3、你需要挑戰大重量:做了太多低強度、高反覆的訓練,若你已經度過適應期,該試試高強度、低反覆的重量,我跟你保證會愛上它。
重量訓練很安全也很有用,甚至很好玩!騎車有什麼好玩?跑步有什麼好玩?你玩過就知道。同樣的,重量運練、奧林匹克式舉重也很好玩的,你玩過就知道。


我們上 Google、Facebook ...不用錢,那是因為我們是他們在網路上養的羊,一群傻傻吃草的羊。他們靠什麼賺錢呢?靠我們吸引來的狼,他們獵狼來賺錢。這些狼就是上去買廣告的商人。
這種商業模式大概是近20~30年來入口網站、搜尋引擎、社群網站...用的方法,大家可能知道一點或覺得理所當然,但是身為一隻羊,你得有些覺醒。
沒有白吃的午餐,不要錢的最貴,你可能被設計消費了並不需要的花費、你獲得了被設計過的訊息導致價值觀偏差、你浪費了太多的專注力在這上面,錯過了探索人生的價值
...
有什麼是可以做的呢?
1、花錢買你覺得需要的資訊或知識,要能賣錢的東西相對的得有夠高的價值,可以是有系統的,也可以是片段零碎的。
2、或許出門幹點別的事,不要讓無用的訊息綁架你。
3、當一隻狼吧!


為什麼紅酒的年份很重要?因為跟那一年的氣候、葡萄收成的品質有關,酒莊就算有百年秘方,仍然得要有好的葡萄才可以釀好的酒,而氣候就是關鍵。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很重要,太早不成氣候,太晚就會來不及了。
抓住機會、投入你可以找到的資源,去做「年份對的事」吧!


前車之鑒!
不要讓你養的一群狗來攻擊你的準客戶。
這群狗不會幫你生財,只會拉屎給你清理,還讓你喪失了新的機會。


不可不知的消費心理學!
我瞭解近年來物價飛漲,店家可能怕漲價了以後銷量會下降,所以出此下策,但我想要告訴他們~
「我是個觀光客,隨手買個伴手禮,我不在乎它多少錢,不要太離譜即可,但是這樣讓我有被欺騙的感覺。」
很多傳統產業不敢漲價,我覺得他們太沒有自信了!
只要你的東西好,合理的反映物價消費者仍會支持的。但是用這種偷斤減兩的方式,消費者反而會得到不好的感受。


不只要看,還要寫出來,更要講出來。
(獨立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寫作而不是閱讀。)


台灣是一個奇特的地方,小小的地方有東亞最高峰,台北市周邊都環山,出門騎車要不爬山只有繞繞河濱公園,所以公路車配50/34大盤是普遍的現象。飛輪更不用講,從我開始騎車時大家配12~25,到後來的11~28,到現在的11~32,能多大就多大。
騎標準盤(53/39)才是王道嗎?那要看你的功率/重量比率,沒有到那個水準就不要逞強,而且踩得動不代表有效率、有速度。
有個比利時朋友說:我們比利時沒有人在用CT盤的,當然!比利時最高的山只有300m。如果我們到荷蘭,那裡最高的山只有50m,54/42的計時盤都可以拿出來用了。
所以不要跟我講,「消費型的產品,全世界的市場我們都配52/36的大盤,那是沒有問題的!」,那是因為你們的PM都不騎車,而且沒有辦法依照市場的特性作調整,看看人家服飾業、電子業...
說得實在一點,現在自行車業還是一個很落後的產業,但想得樂觀一點,要進步也很快,腦筋轉一下就可以了,這又不是什麼難的事情。


由一群複雜的事物找出一個簡單的邏輯並不簡單,但是這個邏輯並不代表所有的現象。
若你嚴格遵守這個「被創造出來」的邏輯,你也將失去找到真相的能力。
當有一天,這個被創造出來的邏輯被新的邏輯更新之後,你的「信仰」是否也隨之破滅?
當你知道愈多,信仰就會愈少。


雖然我不抽煙,抽煙也真的有害,但是這樣剝削抽煙者,跟當年希特勒剝削猶太人給亞利安人更好的社會福利幾乎是一樣的。
(漲價20塊補貼健康捐)


一般人對於自己的設定參數沒有概念,
但是對於騎什麼尺寸的車卻很有成見。
這不是很奇怪的事嗎?但是卻很普遍。
這不科學啊!


以後選職業的原則是,「什麼事情熱門,那就離那一件事情遠一點。」。
因為愈熱門的事情就愈多人做,就會有誘因花錢去做人工智慧來取代這一批人的產值。
譬如不會有人花錢去做「機器 Fitter」,因為從事的人太少了,也不會有夠強大的「Bike Fitting 機器人」。
這樣懂了吧?!


訂價策略是門學問!
但是跟你的成本沒關係、跟你使用的設備價格也沒關係。
只跟你創造出來的品質有關係、跟消費者感受到的價值有關係。
剩下的就跟其他經濟學的原理有關係了。


公路車大家玩了差不多了,現在很多人開始物色三鐵車,買三鐵車要注意什麼呢?
1、要先做Bike Fitting,試騎模擬車,不然不知道需要什麼,也不知道騎起來是什麼感覺。
2、第一輛車不要買整合式的Aerobar,好的Aerobar讓你上天堂,不好的Aerobar讓你下地獄,很多車的設計失敗就在Aerobar上。
3、不要把公路車用的坐墊放在三鐵車上,長時間下來你會受不了,要買三鐵車專用的坐墊。
4、沒有兩用車(公路+三鐵)這回事,公路車就是公路車、三鐵車就是三鐵車。
5、不要騎三鐵車去爬大山,尤其是超長連續上坡,以前寫過理由,不贅述。
6、請教真正的專家,不要道聽塗說,更不要找光講理論的。
有點直白但童叟無欺,或者可以自己去花錢買經驗。


捷運線、高鐵延伸,會讓交通運輸周邊的人得到更多的利益嗎?未必!其實若講獲得的利益,還是交通樞紐、城市中心的獲利最高,資源是往中心聚集的。
技術愈開放,資訊愈多元,人的差距愈小嗎?錯!願意學習的人機會多了、腦洞開了、技術純熟了,而不願意學習的人仍在原地抱怨、等死,不是每一個人都往高處爬的。
學習並把所學用出來,積極的講是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消極的講是減少被淘汰的機會,至於活在底層的人,會愈來愈難翻身,人的差距會愈來愈大。


昨天代理商業務代表來訪,繼上次原廠長官來視察以後。
他們給我一個很禮遇的待遇,以後我訂的貨若庫存有缺,可以直接從原廠出貨,他們也會提高常用零配件的庫存。
我謝謝他們的抬愛,但是我說:我們一家店再會賣也有限,我很願意跟大家分享我們的經驗,讓自行車服務業有更好的服務能力,有更好的服務品質,而不用走向削價競爭的絕路。
從電子商務走向新零售(馬雲的新觀念),實體店面只有更重要而不會消失!但是我們得要有新觀念跟新技術才行。
這新觀念、新技術是什麼呢?(或者不是什麼新的東西,而是已知但以前沒做到的事。)
一、設計、生產、物流...得要接收銷售端的訊息且快速支援,而不再是上行下效的單向模式。
二、技術上除了簡單機械、電子設備以外,還得要懂得人體構造、動作原理與運動訓練,回歸到人體的基本需求。
三、整合顧問諮詢、商品銷售、產品使用、售後服務,建立一個正向的循環。
放眼整個運動產業,應該都是這樣的趨勢。


很多人問我,你練那麼壯幹什麼?我說~
1、我現在還沒有很壯,只是跟你們這些不練的人比,看起來比較壯一點。
2、力量很有用的囉!我想要強壯就跟想要賺錢是一樣的。
3、除了壓重量,我也騎車、跑步。我不會怕騎車、跑步以後掉肌肉,我也不擔心壓重量以後騎不快、跑不遠。
4、我沒有要練六塊肌,也沒有要減肥,我練的是力量與健康!
5、你要嘛跟我一起練,不然就等著多年後看我們有什麼差別吧!


我超喜歡他的(鈴木一朗),但就像賈伯斯或現在的埃隆馬克斯,這些都是不可複製的神人。
99.99...%的人都不是從小立志作大事,然後就跟一朗一樣成功的。
多去接觸不一樣的東西、不為特定目的學習、保持好奇心、不要說不可能、沒有什麼是科班出身的...
我們唯一要跟一朗學習的是他的毅力與自律!


每年我都要講一次,這個年代有很多事情不一樣了!
以前要花錢買的軟體、音樂檔⋯,因為複製容易,很多創作者或擁有者提供免費的下載,但他們會有別的商業模式建構在這些創作上。
以前買商品附加的簡單服務是無法跟消費者收費的,但因為商品的精緻化導致服務的複雜化,專業工具的投資規模也逐漸攀升,所以不應該再免費。
我們現在如果還在思考如何防止簡單的商品不被複製、可以更精進的技術卻不被熟練,那這個人的價值就不會被肯定了!
精工巧匠是不會被淘汰的,但在今日還得加上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我理想中的宗教,神蹟只是點綴性質的,莊嚴的建築與繁文縟節也是暫時的,啟迪智慧與誘發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才是真實的。


吳伯凡:馬雲講的「新零售」到底在講什麼?
有幾個特色~
1、有記名消費:簡單的講就是客戶資料數據化,包含消費習性與需求。
2、選擇成本低:價格更透明、產品選擇更齊全,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3、維護消費權力的成本低:因為生產的流程透明,權利義務定義清楚,所以可以有效保護消費者。(以後淘寶不能賣假貨了嗎?)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重點~
以前的銷售是由上到下的,所以是B2C,就是工廠生產什麼店面就賣什麼;現在應該是下到上,所以是C2B,工廠生產什麼要收集銷售端的資訊與建議。
因為工廠、物流、實體店鋪的效能提高,縮短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時間,更減少窒死庫存(銷售不掉的東西)比率。
另外實體店面不會消失,反而會更重要!因為客戶可以在這裡體驗並得到顧問式的諮詢,且快速的取得他們要的商品。
..........................................
就舒迷的理解,所謂的新零售就是結合客製化生產能力、大數據、電子商務、物流、高密度的實體店鋪,上下整合的一個高效能商業結構。
我整天在罵目前的這些無腦品牌商、不良代理商不是沒有道理的,現有的做法就是被動的、沒有參考銷售端資訊的、不符合市場差異化的、沒有效率的...
新的時代要來臨了,換腦袋是最重要也最難的,大家加油吧!


從事耐力運動者需要肌力訓練已經是沒有爭議的話題了,若你還有任何疑惑請找一下(最新的)專業運動期刊或諮詢一下合格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1.5倍體重的背蹲舉很難嗎?48歲的中年大叔在2年前就已經有這個水準了,而且我一週還只有練一次。
假如是力量型的運動員,2.0倍以上的肌力才只是一個基本的要求而已。


種瓠仔,生菜瓜!?(閩南諺語),意指時運不濟,不如預期。
但是我小時候就覺得這有什麼關係?瓠仔、菜瓜都是吃的、用的,價值也沒有明顯貴賤,有什麼不好呢?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不如預期」。
但是真實的世界裡,不如預期常反而是一種常態,端看你怎麼想、怎麼運用罷了。
在一個變動極大的世界裡,具備接受甚至運用「菜瓜」的能力變得極其重要,對某些人來講是困擾,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講是禮物。
祝大家常常「種瓠仔,生菜瓜!」,哈哈哈!


專業人士自己要自強!
1、讓自己夠專業,值得付費才能獲得你的服務。
2、要教育消費者,不要錢的最貴。
3、給他們軟釘子,要讓貪小便宜的人知難而退。
4、篩選你的客戶,不是只有他們選擇你,你也可以拒絕他們。
http://mr6.cc/?p=14714


一件事情為什麼做不好?
因為沒有靈魂!
什麼是靈魂?
就是智慧加上熱情。
什麼是智慧?
智慧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質。
什麼是熱情?
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托爾斯泰)


人類不是因有夢想而偉大,而是去實踐夢想而偉大!光用想的、講的、嘴砲的而不去做或半途而廢的人是沒有辦法圓夢的。


少油少鹽的飲食跟本是狗屎!只要是身體需要的都可以合理的吃,你不是不該吃什麼,而是要運動把它們代謝掉,這樣你才能得到一個健康且強壯的身體。
就像你不該省吃儉用過著寒酸的生活,你該好好的發揮人的價值,也充分的去享受生活是一樣的,這樣你才能得到一個豐富且無憾的人生。


很多人說王永慶勞碌命,做到死才停止。
張忠謀八十幾了還不退休,到底在幹嘛?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做到這麼老了還在做,是怎樣?
這個更誇張,關口一郎101歲了還當職人,怎不去享清福?
那是因為你不熱愛你的工作,你等著老闆施捨每個月的薪水、年終獎金,所以你才想要早一點脫離苦海。
若這是你熱愛的事情,你會想要一直做到蒙主寵招的那一天,有人逼甭做了你都不放棄!
http://www.storm.mg/lifestyle/82519


什麼是服務業?
那個誰誰誰是不是服務業我不知道,但是我做的是貨真價實的服務業。
什麼是服務業?不要講那種文謅謅的定義,講點人話就是~
1、 沒有帶走東西也要付錢的。
2、 連工帶料的也是。
舉個例子,在魚市場賣魚還不是,但是代客料理或開餐廳就是了。
服務很講究功夫的,功夫不到位就沒那個價值了。還有服務很講感覺的,一種「被服務」的感覺。就是客戶不用動腦筋也不用擔心,自自然然的就有人會把事情搞定,你就是那個把事情搞定的人囉!
服務的價值是沒有屋頂的,只要你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或做得比別人好,那你就有訂價權。但是卻有人要比低價,甚至回去做純粹的零售業,這根本就是搞錯方向了。專業與敬業也不是自己講的,這要客戶講的才算數。某種程度上,你的收入就是客戶給你的肯定,所以混得不好或混不下去的,不要說你有多專業與敬業。
服務業沒有尊嚴嗎?那是你自己看輕你自己!
1、 不是只有客戶可以選擇,你也有選擇權。
2、 你的尊嚴跟你存在的價值有正相關,價值愈高尊嚴愈高。
不要抱怨市場也不要教訓你的準客戶,那只是證明你的無能而已,保持微笑才是王者之姿。
服務業進入門檻很低,但是生存的門檻很高,你得大大的拉開專業與業餘的差距,一眼就讓外行人覺得你與眾不同,但是也要讓內行人感受到你價值。拉不開差距表示你還得進步,除了啟蒙以外,客戶是你最好的老師、滿意的客戶是你最好的業務員,你得有自我學習的能力,也要與客戶建立有建設性的關係。
廣義的來講,很多傳統產業也可以發展成服務業,只要你能夠滿足需求、創造價值,人人都可以從事服務業。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嘴砲族可以邊Google邊跟你吵,打得跟真的一樣,所以跟他們鬥沒有用,外行分辨不出來。
你得把功夫練在身體裡,讓你的智慧、知識、神經與肌肉都變成行雲流水般的流暢,面對面的時候,外行都分得出來。
很神奇吧!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看起來虛幻,但真功夫才是生存的條件。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一)
以前從來沒想過會以腳踏車為生,小時候我比較喜歡飛機的。
剛開始騎車的時候,前半年我就買了六輛車,我的朋友笑我說:「舒迷一個月買一輛車,就算沒看到車也會看到買車的訂單。」,但是買那麼多車卻沒有兩輛的幾何、設定是一樣的,每個賣車給我的老闆都說:「這輛車你可以騎啦!沒問題的。」,是這樣嗎?到底誰是對的?
後來才知道有一種車叫做 Fitting Bike,有一種服務叫做 Bike Fitting
我覺得這玩意兒很有趣,所以我就跟一位賣訂製車的老闆買了一整套沒有說明書的 Fitting Tools。我問他:「這怎麼用?」,他跟我說:「你拿回家玩一下就會用了!」。這是真的嗎?哈哈哈!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二)
買了Fitting Tools 之後我就開腳踏車店了嗎?不要傻了,笨蛋才會開腳踏車店,我又不是第一天出社會,開車店會賺錢才有鬼勒咧,哈哈哈!
我的Fitting Tools 放在一個陽台放養兩隻鸚鵡飛來飛去的朋友那裡,我還沒想好要怎麼玩呢!這時候整天在騎車,日也騎夜也騎的,直到2008年底的「陽金P字山道」那場挑戰賽摔了個半死為止。
我是摔車摔出名的喔!大家都知道有個傢伙不怕死,摔斷腿還敢騎車,而且連腦袋也摔壞了,那時候不曉得哪根筋不對,心裡想:「網路可以買到所有腳踏車的零件,但是沒有辦法買到服務,那我就來賣服務吧!」。所以一開始這是一間沒有商品、開在商務辦公室裡面的腳踏車店,大家要翹孤輪坐電梯才可以進來。
為什麼叫「舒迷車庫」呢?小小的商務辦公室,大小跟車庫沒兩樣,而且我小時候就是混車庫長大的,以前玩摩托車拆引擎、換輪胎都在我家車庫搞的,那時候哪知道車庫是個神聖的地方?後來才知道那些偉大的企業都從車庫繃出來的,舒迷開的腳踏車店,就叫「舒迷車庫」,那真是威啊,哈哈哈!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三)
好啦!腦袋摔壞要開車店,總是要張羅一下,先把工具補齊吧!其實根本不用再買多少東西,以前買得夠多了,我只需要補幾件大的,再加上一座工具車把它們裝起來就可以了,這真根本就是搞自己的玩具間的陰謀啊!
Bike Fitting 的流程倒是比較棘手的問題,我得趕快變出一套可行的辦法出來。老闆娘常常問我,沒人教你這些你怎會?我說這是之前工程師的訓練與直覺吧,自己要去找資料、整合資訊、設計流程、實際測試、接收反饋訊息、反覆驗證
現在想想我還真大膽,做沒幾個人敢做的事,尤其是在相關資訊那麼少的狀況下,八年前可不比現在,想花錢買技術還沒地方買咧。但是你們這些找我的人更大膽,在我還沒有多少經驗的時候就來給我練功夫、當白老鼠,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得感恩啊!
初期的反應真的是超乎我意料,當時老闆娘有個同學來探班,問說:「你老公這是在做什麼阿?」,老闆娘跟她說:「OOXXYYZZ…。」,反正她有聽沒有懂啦!後來她問說:「有誰要做這個呢?」,我們老娘說:「上個月做了70幾個人。」。
那時候廢話比較多、效率比較差,平均服務一個人要花34個小時,經常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下班時我都累得說不出話了,而且我還撐著柺杖上下班。色彩單車張老闆給我取了個綽號叫「柺杖客」,這傢伙很壞,一點同理心也沒有,哈哈哈!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四)
商務辦公室是什麼?就是有隔間、可設籍、有網路、有電話、有收發小姐的「小」辦公室。不用裝潢,一卡皮箱就可以進去開公司上班了。我租的那個四坪小辦公室 1 5 千元 / 月,後來我又租了一個停車位給客人用 9 千元 / 月,每個月的費用不便宜但開店快,逃命也快,呵呵!
在這裡我常請一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吃鼎泰豐,本棟大樓一樓就有一家。人家這麼捧場咱也得盡一下地主之誼,我也可以順便享用一餐,這算是工作之餘的小確幸吧!在這裡雖然很忙很累,但生活是充實的,也讓我有機會印證我的理念。下班後我就牽著老闆娘的手一起散步回家。
其實做 Bike Fitting 根本不好玩,一直講話一直講話、一直動腦一直動腦,裝車子才好玩,泡杯咖啡、放張 CD,門關起來慢慢搞,咻一下子時間就過了,但我從來沒在這兒過這樣的生活。不管怎麼樣,我在這個商務中心搞了 5 個月,期間服務了 300 多位騎士。
之後我找了一個一樓店面,在搬家的當天,租隔壁辦公室二次創業的大哥跟我說:「你成功了!」,當下我覺得心暖暖的、眼眶濕濕的。但是隨著時間往前走,我才知道這哪叫成功?這只不過是另個階段的轉換罷了,更可能是一連串惡夢的開始。
我想在所有老闆的心裡,事業沒有成功的彼岸,只有不斷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努力破風前進。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五)
新的店面沒有花太多錢裝潢,找店面先找現成可以用的為主。草創初期東西少,從商務辦公室搬到新店面只停業一天,隔一天就繼續「運轉鐵牛的人生」啦!
基本上傳統業界排斥與鄙視「工作室」形式的商業模式,因為這些工作室通常給人的印象是仗著較低的管銷成本或打工的心態,削價來吸引顧客,商業生命週期也比較短,所以代理商不會出貨給這些工作室,同行也不敢隨便調貨給工作室。
那什麼才算車店呢?有營業登記、有一樓實體店面的就算是了,雖然現在我是車店了,我還是不想進什麼東西來賣,較大的代理商業務也不想來找我,這樣一家奇怪的車店就這樣繼續做著奇怪的事。但是我會被客人推著前進,「阿你就幫我找這個零件啦!」、「阿你就幫我弄那個車架啦!」,結果就是我的東西也愈來愈多了。
說一下我的想法,我蠻喜歡鼎泰豐的商業模式,雖然我是開腳踏車店的,但我理想中的維修區 / 工作區就跟鼎泰豐的廚房一樣,是可以展示的、工作的品質是一致的。服務不強調「最好」,但是要能獲得客戶認同與信賴;商品價格不追求「最低價」,但是要保有利潤且合理。清爽的空間不過度裝飾,我的專業工具與待售產品就是最好的裝潢。
但是現在我離鼎泰豐遠了,沒有排骨麵可以吃了,不過我卻可以跟人家講:「我是離101最近的一家腳踏車店。」,101跟我有什麼毛關係?真是虛榮啊,哈哈哈!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六)
做什麼都一樣,初期的成功不算成功,尤其是第2年,但少說要熬過35年以上才算比較穩的。假如一開始就掛了也算幸運,頭洗下去了之後才後悔,那成本就很高了。失去的不只是金錢與時間,最重要的是你那個打從心裡發出來的自信也沒了。
很多老師傅說:「林北有20年經驗,我跟你講吼OOXX...」,但真的是這樣嗎?是1年的學習然後一招半的式混了20年,還是時時刻刻都在精進的學習了20年?這是有很大差別的!
光靠工作累積經驗是不夠的,還要額外的累積專業知識,尤其是當收入減少的時候還要花費在學習上,那就真的是考驗你的決心了。除了賣腳踏車以外,我還賣我的音響、賣我的黑膠唱片、賣我的手錶、賣我想收藏的稀有車架拿來付貨款、店租還有繳學費、買設備。如果這些你也都幹得下去,再來羨慕現在的我吧!
講點讓人羨慕的好了,不然太無聊了,呵呵!
騎車啊!開腳踏車玩具間不騎車要幹嘛?反正下午才上班,早上就是自己的時間。晚上鐵門拉下來以後搞搞車,想要做什麼實驗就試試,第二天早上出門驗收一下成果。每一種新的把型、坐墊都拿來用看看。公路車騎兩個小時回來再換一輛三鐵車出門騎一下,愛怎麼騎就怎麼騎。這是你們最愛聽吧?但這是真的喔,哈哈哈!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七)
自己一個人掌握一家店其實是很孤獨的!
對於每一個上門來的客人,他們都期待你可以幫他們解決問題,但是他們不會事先問你:「這個你會不會?」,你也不容許說:「這個我不會!」。再難的問題你也要說:「我試試看。」或「給我一點時間,我應該可以處理好。」。剛開始晚上睡覺真的會做惡夢,夢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但隨著時間過去,你會發現真的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只要你的態度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愈來愈好、愈來愈快而已。
自律很重要,這是你成敗的關鍵。
具體的講就是敬業的態度,這個不用自己說嘴,你的客人感受得到。上班要準時,不可以愛開不開的,這還只是最低的標準,你得在開門前把該準備的事情準備好,包括你的心情。事情不可以挑著做,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譬如以前我最不喜歡洗車了,我的車都交給別人洗,但是開店以後我得要提供完整的服務,所以還得硬著頭皮做不喜歡做的事。
一個人的事業其實24H都在待命的!
不是你得公私不分、不管其他的事情,而是你的腦袋天天都在想現在怎麼做?以後路怎麼走?通常我度假回來就會有新的想法與新的做法。還要定期寫文章,我們這種微型企業沒有能力買廣告,但是在網路時代你也有其他的方法,就是要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人家才會找到你請你提供服務,蒐集資料寫文章的時間與金錢是你要付出的成本。
上面寫的東西沒有老師、沒有補習班教你,你要自己走在一條孤獨的道路上,還要撐得住。以往這是我們的教育環境最缺的東西,但是我覺得這是未來的生存模式。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八)
很多人只知道舒迷做 Bike Fitting,其實我一開始是搞輪組換陪林的,算是台灣自行車界換陶瓷陪林的先驅者之一。而且我是代理自行車商品進入自行車界的,不是一開始就開工作室做服務的。
最早是換我自己輪組上的陪林,先土砲用簡易的螺桿,換好一點的鋼製陪林。再來設計並且訂製陪林安裝工具,後來直接從美國買工具與陶瓷陪林升級套件回來,那時還沒有代理商代理呢!
我的第一個自行車商品是代理德國製的自行車用坡度計,當初去日本工商考察的時候發現這個有趣的小配件,所以寫信去德國毛遂自薦代理這個商品,也因為要進口坡度計而設立了公司,為了設籍而去商務辦公室,結果又租了一間辦公室當工作室,一切就是那麼的湊巧!
後來發現搞硬體的人多但搞人的卻很少,加上坡度計賣得不好,所以就逐漸往 Bike Fitting 的技術去發展了,其實我的坡度計是很有趣的商品喔!現在還有在賣。至於輪組換陪林的業務後來比較少做,這跟山姆叔叔、杰睿哥哥搶我的生意也有關係,所以輪子的事就給他們去搞好了,哈哈哈!其實是他們太強了,我先落跑比較好。
沒有人可以畫好百年的事業藍圖,且戰且走看起來很孬,但是這才是物種演化與事業發展的途徑。從來就沒有什是偉大的航道,不斷的由挫折中匍匐前進才是事實,能夠生存下來的才是王者!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九)
像我們這種鼻屎大的微型企業要怎做行銷呢?BlogFB囉!
寫部落格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你得「貢獻」一些有價值的資訊,人家才會找到你,進而來給你服務。這是一個必須持續的工作,就當作是固定成本的一種形式吧!除了Bike Fitting的文章是我比較獨有的之外,通常技術性的文章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主軸。
我都會規劃一段時間要寫的專題,沒事就寫一點文案,工作到要寫的主題就得要拍一些照片。拍照是最麻煩的!因為必須要有人來協助你,或一隻手拿相機、一隻手工作,而且我們不比其他部落客,我們工作時的手幾乎都會沾滿油。打斷工作來拍照是很煩人的,但俗話說「無圖無真相」,所以還是得拍囉!
寫文章的功能除了行銷的目的以外,也可以讓你更有系統地瞭解你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可以寫出一篇合乎標準作業規範、有條理、淺顯易懂的文章,那對這於件事情你應該可以稱得上專業,所以要經常訓練你的腦袋。也不擔心別人學去了,知道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你把技術精進了,你的客人會有感受的。
這個過程你必須要先有基本的瞭解、再求證所有的細節、安排一個說明的流程、精準與精簡的敘述、使用你個人獨有的筆法、配合說明的圖片。這是一個需要謹慎規劃的工作,不能不求甚解,也不要自曝其短,不清楚的東西就先研究清楚再說,不然反而會引起反效果。
所以我說:「現在每天都有作文比賽!每個看的人都會幫你評分,獎品就是你得到曝光與肯定的機會。」,但是我也要說:「以後天天都有話劇比賽,未來的世界適合善於發現自己、展現自我的人。」,消費者胃口被養大了,以後不只要寫文章、拍照,拍影片是下一件要做的事,但那難度更高了!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需要很厲害的設備嗎?當然要啦!但是事情沒那麼簡單。
8年前我的老牛(義大利製)還年輕的時候可厲害了,有可調式曲柄(美國製)、功率計(德國製),我竭盡改裝之能事,改造可更換的把手(舒迷製),還有諸多的坐墊、卡踏,盡可能的模擬你的車,這些對於工作上絕對有幫助的,對於行銷上也功不可沒。
後來新的設備愈來愈多、愈來愈好用,但我並沒有花更多的錢去追這些設備,我對於背後的知識有更大的興趣。拿幾個國際認證、參加研討會、沒事KK書、身體力行的去訓練,對於我的工作有幫助,更有能力解決問題、更有說服力,而且我的身體得到的好處更多,讓我幾乎忘了曾經受過很嚴重的傷害(摔斷骨頭)。
但是時代不一樣了,好的設備愈來愈多、愈來愈好用,後進者該花多少錢買設備呢?肯定要比我以前多了,但設備的取得也相對容易。不過學習之路仍然沒有捷徑,理論與經驗必須兼備。需要買多少設備?那得瞭解你的市場與有效的資金運用而定。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一個Fitter最基本的設備?我會告訴你~
1
、 鉛錘。(或雷射垂直/水平儀)
2
、 捲尺。
3
、 計算機。(電腦與網路)
4
、 訓練台。
5
、 一個訓練有素的大腦。
所有的設備都可以速成,只有你的腦袋需要時間成長。




這些年,我在車庫裡幹的事(十一)
我在基隆路小店裡的日子有很多小事可以講的,有想到再跟大家說說,現在說別的。
那時候我一直在想,以後的路到底要怎麼走?要怎麼成長?有更多的資金能做什麼事?再去請一兩個伙計來嗎?再去批一些東西來賣嗎?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商業模式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方式也走不長久,除非你的物欲很低、夢很小,想著想著就發展出一套我的理論出來了。
我一開始做的「不賣商品、只賣服務」其實是錯的!因為商品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服務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工具與能力要兼備才是對的。自行車產業的核心能力有兩個,一個是機械維修的能力,另一個是人體調校的能力,Bike Fitting 就是後者之一。而商品要具有「功能性」,就是必須由專人指導、選擇、調整之後才能夠發揮特定功能的,譬如坐墊、鞋墊、具有尺寸規格的零件等。
網路購物不是洪水猛獸,實體通路要跟虛擬通路整合才有未來。網路商店是實體店面「貨架的延伸」;實體店面是網路商店「服務的延伸」。從最簡單的拍賣網站就已經具備這個功能了,而實體店面也不會消失。我店裡商品的標價都是含服務費用的,不需要服務的,譬如 DIY 的工具、一部份的人身部品就掛上網。
實體店面的價值在於看得到、摸得到,但是進一步要變成「體驗式的銷售」(用得到),甚至「顧問式的銷售」(問得到),讓服務的品質得以提升,而且必須要收費。收費的服務是一個挑戰,但是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給別人的服務不要錢,沒有人會在意它的的價值,連你自己都不在意,結果就是愈來愈差。優質的客戶要找好的服務,他們願意付費,只要你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終究有一個價格是可以讓雙方都接受的。
這樣下來發現一個人是幹不了的,你需要一個團隊各司其職,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強項,可以相互支援但是無可取代。有沒有發現?這就是我們(Cycling 96)現在正在做的事呢!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巨大的世代交接

這個場景跟我最近看的「本田宗一郎自傳」裡,1973年本田宗一郎與藤澤武夫一起退休的場景很像。雖然劉金標董事長以「年事已高」當作退休的理由,但是他與羅祥安執行長一起退休真的是為了下一波的轉型做的準備。

引述媒體的資訊:

看似單純因創業強人年事已高而交棒,背後,其實是預見產業變局的提前轉型。負責巨大全球布局長達40年的羅祥安,用颱風逼近形容產業變局,「這次是大的變局,別人可能還看不懂,我們是老船長,知道(危機)早晚要來的!」

去年起,全球自行車業產能嚴重過剩,加上中國經濟放緩、內需市場疲弱,市場壓力一波波襲來;今年前三季,台灣自行車出口產值即暴跌逾兩成,全年恐創近十年新低。過去22個月以來,巨大股價跌跌不休,從去年2月高檔305元,跌到截稿前的181元,市值蒸發4成。

接棒的新任董事長杜綉珍和新任執行長劉湧昌這組,則打算發動巨大的數位轉型,3年內要讓電動自行車從目前占巨大營收7%,至少成長到20%。接上電的巨大,能否順利度過產業危機?前方的彎路和陡坡,正等待第二代經營者加速征服。
...........................................................

下一波的轉型真的只是把車接上電嗎?應該沒那麼單純。我認為腳踏車的真正戰場還是在「人類純粹用體力征服自然」的範圍裡面,電動助力腳踏車只是這個概念的延伸罷了,一輩子騎車的人想在老年還可以繼續騎車,電動助力只是幫他們一把而已。那什麼是羅祥安執行長講的「颱風逼近」呢?我認為有兩個:

第一是「銷售能力的再提升」,要從被動式的銷售提升成主動式的銷售。

試問大家一下,當一輛自行車的售價在3~5萬提升到一輛30~50萬的時候,我們的銷售能力、流程、知識、技術有什麼根本上的不同嗎?沒有,並沒有,所以消費者會覺醒,銷售會遲緩、下降。

那要怎樣提升呢?這是體驗式的、顧問式的。捷安特的RRS(Giant Right Ride System Fitting)即是其一,但很可惜目前做的並不理想,因為沒有真的認為這是必然要做的事,所以也不會很認真的去執行。造成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之前(現在也是)車賣太好,所以不太在意銷售的技術,但這是一個毒性很強的因果關係,不好好處理在未來會是個大麻煩。

第二是「必須接受銷售端的資訊回饋」,包含設計、生產、倉儲、運送流程...的改善。

買超過5萬元車子的朋友都知道,自行車的規格、塗裝、尺寸、配件...都是可以規劃搭配的,但是目前原廠都無法提供有彈性的商品,結果都得由經銷商來彈性處理,這也必然侵蝕經銷商的利潤。過短的商品週期(新產品平均8~10個月),也會造成經銷商的存貨跌價損失,降低庫存的意願。其實這方面可以借鏡流行服飾業,他們在這個領域做得最成功。

運動科學、數據分析、物聯網科技...都是可以運用的資訊及技術,自行車產業不要把自己定位在「傳統產業」而不知道其他商業世界的脈動,其實要提升這些能力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可以看到效果,只是腦袋要換一下,這也是最困難的一部份。

捷安特還算是好的、資源多的,其他的可能連產品都還不齊全、不夠好,但是我期待他們能有效轉型,持續帶動產業的前進。若在未來,運動產業都不好,那還有什麼能做的呢?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31109&type=Indep

運動 ≠ 減肥、瘦 ≠ 健康、外型 ≠ 功能、關於運動的五四三。

很多人以為運動就是要減肥,而且減肥好像很困難,所以會有「我不想減肥,所以我不想運動。」的想法,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邏輯,運動跟減肥沒有絕對的關係。

有些人很瘦,但其實身體很差。我們分析一下這些的身體組成,「體脂不見得低但肌肉量可能嚴重不足」,做一點事就喊累,拿不起太重的東西,走不遠、爬不高...,也容易跌倒,尤其是老人。

事實上體重不是問題,我們要檢視的是你有沒有控制身體的力量?你身體的功能好不好?至於「外型也不見得跟功能有關」,八塊腹肌、人魚線、子彈肌...,這些跟運動表現甚至健康是沒有絕對的關係,而且「體脂過低對身體沒好處」。

運動的目的是「讓你的身體維持較好的功能」,不管是力量、心肺、新陳代謝、精神、免疫力...。若你是美食享樂主義者,有運動習慣甚至可以讓你比較不忌口,運動的目的其實是用來「提升你的生活品質」的。

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多的運動也不好」。一日北高、雙塔、超馬、超鐵...,偶而為之是一種人生經歷的勳章,沒有充分的準備或參與的頻率過高時,這對你的身體是一種傷害。

任何一種運動都有技術性,技術隨著你投入時間之後都會更精進,所以這也是一種樂趣。但也不用擔心,現在流行的運動大多進入門檻不高,而且有很多輔助工具可以用,你想玩到什麼程度是很「自由與隨性」的。

現在甚至「運動還是一種社交」,社交場合常常跟運動有關,不多會幾種運動有時候還會有點社交壓力,不然在 FB 上要 show 什麼?這你同意吧!

運動產業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不知道下一個投資標的在哪裡可以從這裡去找,但若沒有使用者經驗要怎麼判斷商機在哪兒?自己下來玩是絕對不吃虧的打算。

不要再轉貼一些片段或錯誤的運動資訊,你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運動知識,找幾個可靠的知識來源,長時間的累積,更重的是馬上、立刻、現在就換上運動服,來「養成運動的習慣」吧!

舒迷大叔愛亂講2017/2月

8年前我租了一個商務辦公室,14 天之後開始第一個 Bike Fitting 的服務,今天完成了第 2500 位客人的服務。
每年都說要做少一點,不過看起來是不可能了,但是除了一個一個服務以外,我還幹了點別的事。
這一兩年我大概訓練了 50 個以上的 Fitter,讓他們有能力做跟我一樣的事;我製造了三輛 Fitting bike 原型(鐵牛一代、二代),而且現在已經在進行量產了,以後我會做出更多的東西。
那些酸民繼續在網路上浪費生命、很多下不了功夫的人退場了、更多的人抱怨生意愈來愈難做,但是我也看到很多人踏踏實實的幹活、在老地方找到新的商機、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來豐富運動產業。
我做的事沒有秘密,甚至到處講,也不怕誰來學。才不管你們怎麼看我,也不用做什麼給誰看,每天都開心的做我想要做的事。
現在我是如假包換的「執行長」,每天執行心中夢想的藍圖。我的好朋友們,你也是你人生的執行長,但什麼是你夢想的藍圖呢?


最近的新聞一直圍繞幾個問題~
1、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將取代人的工作。
2、特司拉老闆伊隆馬克斯覺得以後政府得發放給每個國民「最低薪資」,就是你不用工作也會有錢。
3、比爾蓋茲覺得機器人取代人工作,那它的擁有者要依照機器人的產值課稅,補足人對稅務上的貢獻。
...
基本上這種預測已經在發展了,西方社會的社會福利制度已經讓很多人不用工作也不會餓死,甚至有錢可以去排隊買3C產品。
我相信這會讓一部份人自甘墮落,但我更相信會有更多人不甘寂寞,他們會想去做一點什麼不一樣的事,這種基本的生活不能滿足他們的。
在這種不缺錢但也不會很有錢的狀態下,你會想要做什麼事?或你覺得這樣的世界之下,會有什麼商機呢?


我覺得金融業是最早會被AI與機器人取代的行業,至少會大幅度的變化,因為做的事跟收入所得不成比例,而且金融界是有錢可以做這些自動化轉換的。
怎說?整體金融業有較高的平均薪資,但是腦袋與做的事停留在上個世紀,連使用的電腦與軟體皆是,儲蓄、匯兌、借貸...何需耗費那麼多人力?而且標準僵化,但是坐擁比其他產業高的薪水。
證券期貨呢?雖然他們提供市場資金與避險功不可沒,但華爾街、軍艦街的那些經理人們大玩金錢遊戲而且還收取高額的費用其實已經讓很多資本家很不滿了,以後這個都可以由更新的演算法來替代。
人身保險也會有很大的變革,因為以前保費只跟年齡、性別與之前的就醫記錄有關,但是未來的人身保險應該跟你的生活行為有關,譬如是否愛開快車?是否運動?生活作息是否正常?有無不良嗜好?...因為在這個數據連結的世界裡,每個人的行為將無所遁形。
有錢不是原罪,有沒有價值才是衡量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會依科技與社會的變遷而改變。


我們應該跟休哥、KK老師學習怎麼騙人來運動!
他們實在太厲害了,而我們實在太專業了,兩種能力都有就無敵了。
這個社會需要結合不同能力的人,才能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分開來都只是星星之火,整合在一起才能變成連鎖反應產生大爆發。


笨蛋!跟大齒盤與柏油路面比起來,碟煞根本沒有安全問題!
我也不喜歡公路車裝碟煞,只是我理由是「殺雞用牛刀」違反「簡單就是好」的原則,並不是安全的問題。
騎車最危險的排名~
1、你被汽車碾過去。
2、你自己摔下山谷。
3、你的頭撞倒地面。
4、你的皮膚摩擦到地面。
5、你的身體被夾到大齒盤與鍊條之間。
6、你的手指被夾到飛輪與鍊條之間。
...
100、你的鞋子磨到碟盤。
...
250、你的皮膚被碟盤燙到。
...


鬍鬚張漲價在我的好友圈裡面幾乎一面倒的支持。
Starbucks 敢漲價應該也沒在怕的。
為什麼?
因為他們賣的不只是食物,他們賣的是一種消費體驗,食物只是其中的媒介之一。
如果一個經營者整天在講成本,他不是笨就是壞。
成功的經營者應該談論的是「價值」!


人要活得夠久才有機會!
我這年紀之前,赫茲死了、舒伯特死了、梵谷死了、李帕第死了⋯
要見到美麗新世界、要與惡魔對抗、要跟豬打爛架⋯,都要活得夠久!
(赫茲生日)


解釋科學問題需要哲學,但是不需要哲學家。
因為好的科學家就已經是哲學家了,不懂科學的哲學家只是個騙子或傻子。


買3,000~5,000 的腳踏車,給你一個基本的生活。
買30,000~50,000 的腳踏車,給你一個健康的生活。
買300,000~500,000 的腳踏車,給你一個夢想的生活。
賣3,000~5,000 的腳踏車,比價格的競爭力。
賣30,000~50,000 的腳踏車,比服務的多樣性。
賣300,000~500,000 的腳踏車,比說故事的能力。
買什麼車跟口袋深度無關,但是跟腦袋深度有關。


關於年金喔!我的想法是~
現在就當作繳保護費,有繳有安心。
以後就當作沒這回事,沒有期待就不會有失落感。
反正錢自己賺、自己花、自己存,想靠別人都不靠譜。


昨天 FxA & x心工業的長官來小店巡視,我跟他們講我這幾年做做小生意的心得跟我的大夢想。
我斗膽的跟他們說:「I have a dream .」,希望以後我們台灣的自行車店可以做到最好,讓世界跟我們學習,而不是去羨慕別人。
我們不是沒有資源、沒有能力,而是不習慣做大夢、做大事。
我的三寸不爛之舌還是有點用處,長官深受感動,決定要送我一個禮物,我好期待喔,哈哈哈!


公路自行車、路跑、鐵人三項...等是目前大家比較常會從事的耐力型運動。
我也認為從事這些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但是意志力不是在比賽的時候硬撐,而是堅持完成比賽前的所有訓練計劃,達到足夠的訓練量與品質,還有對抗寒冷的冬天與不良食物的誘惑等。
要踏上賽事的起點不是那麼容易啊,但是當狀況不好的時候也許你必須要考慮棄賽,尤其是中年有家庭與事業的朋友們。
不好的狀況~
1、比賽前訓練量嚴重不足。
2、天候不佳,太冷、下雨、空氣不良...
3、生病或體能未恢復。
4、裝備不足或故障,譬如天冷沒有防寒衣、車架或把手已經損壞有斷裂之虞...
我們探尋生命的意義但請不要玩命!


主管不用有架子,但一定要有氣場!讓部屬願意追隨的7個領導行為
1. 除了有專業 還要敢做夢 Dream Big
2. 熱情與執著 Passion& Persistence
3. 不需要做完人,但要做一個鮮明的人 Be a Distinct You 
4. 永遠知道該往哪裡走 Always Know Where to Go 
5. 以身作則 Lead by Example
6. 對人大方 Have a Big Heart
7. 過得很好 Live a Good Life
再同意不過了!
(經理人雜誌)


每次有人對我說或對某人說:「好羨慕你可以把興趣當工作喔!」。
我都很想巴他的頭跟他說:「同學,你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天真,你媽媽知不知道你很好騙?」。


聽診器的歷史跟自行車裝備的演進很像~
1、變速器剛發明的時候,人們說:那是女人用的。
2、CT盤剛上式的時候,人們說:那是女人用的。
3、中間開洞的坐墊剛上式的時候,人們說:那是女人用的。
...
所以現在騎車的女生愈來愈多了,哈哈哈!
(聽診器的歷史)


假如有一篇文章,只是引述A、B、C...的資料,而提不出自己的數據與觀點,也不曾對現有的說法提出懷疑,那這篇文章一點都不值得轉貼讓其他人花時間看。
因為 Google、Wikipedia 做的比這個更好10的n次方倍!


什麼是創業?
就是幹「沒人幹過的事」,或幹「別人幹不好的事」。至於「別人可以那我應該也可以」,這只能叫做小生意。
一開始就設定正確的目標一路奔向成功那是神話。跌跌撞撞、頻過髮夾彎、否定之前的自己獲得重生...這才是真實的過程。
被酸民砲轟、被玻璃心投訴、跌破專家眼鏡...表示你已經走上軌道。你只要繼續存在,市場就已經給你正面的評價,不需要別人給你評分,因為你不需要討好所有的人。
不用擔心別人也跟進做一樣的事,因為「態度需要嚴謹、技術需要磨練」,能在這兩件事情上做好的人不多,你只要繼續龜毛就好。


為什麼很多公眾人物會做匪夷所思的傻事?
他們比較笨嗎?不會!他們比大多數笑他們的人都聰明。
只是他們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為了維護這些髒事,只好選擇做蠢事了!
換個角度思維。
我們對於公眾人物的道德要求近乎潔癖,但是對於他們的愚蠢卻可以容忍,這也是讓他們做這樣選擇的原因。
但這是好的嗎?
其實我不在乎我的總統是否有婚外情,我只希望他簽署合約的時候是有智慧而且沒有顧忌的。


網路上有一說,美國登陸月球是假的!
我覺得那是因為人們對於登陸月球這件事只有幾個新聞片段的記憶才會相信謠言,若看過更多登陸月球的資訊,就會知道這個說法是某個自卑的民族造的謠。
現在的工業技術與科學雖然更進步,但是可以瘋狂投資美國全年 GDP 4.5% 的預算去做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太可能了!
感謝那個瘋狂的年代人類幹了這件事,讓我一生都可以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去努力,去做別人覺得不可能、沒意義的事,但事實證明「人類確實因為有夢想而偉大」。
給自己一個「登陸月球」等級的夢想吧!你的人生終將不凡。


人窮就會志短,窮不是沒錢,而是沒有夢想。
要有夢想,而且要是個大的夢想!
夢想能當飯吃嗎?不一定!但是沒有夢想的人,飯是要來的,整天等人打賞,這是我們要的嗎?
夢想不是那些泛物質的東西,而是一種做到了以後可以讓你和你以外更多的人得到利益的事物。


先知一開始總是被嘲笑,之後有可能被高高膜拜,但時間久了自然有一個合理的定位。
每一個旅行者的收穫都不一樣,有些人不只自己不快樂還帶給別人麻煩,但有人卻可以改變世界,真是天壤之別啊!
(達爾文的生日)


從去年三月開始,我一週上3天班(二、四、六),但是工作量不會比較少,一年還是可以服務400多人,但是每週「可支配的時間」多了,這是因為我在工作日的工作強度高(每日3、4個新客戶,2~4舊客戶服務)、效率也高(廢話、聊天少了),不再浪費小片段時間。
沒有上班的日子可以開發新領域的事業或進修,每年投資在知識與體能升級的費用10~15%,日子過得更自由也更踏實。
給同樣自由工作的朋友們參考,檢視你的工作安排與效能,比增加更多的工時更有意義。


政府一直講「營建業是火車頭工業」,幹!那德國人都是開火箭的喔?德國人炒房、炒地皮嗎?
縱容財團、政客炒地炒房,一般人也隨波逐流的不得不跟上這個潮流,但是你的人生被綁架了你知道嗎?
颱風季節不敢公布低窪易淹水的區域,怕房價跌。
地震後不敢公布地質不穩的區域,怕房價跌。
...
你的房子拿來租,不怕房客燒炭自殺變凶宅嗎?
收入超過1/3甚至1/2拿來付房貸,你怕什麼?怕沒有工作、沒收入,所以人生過得為畏畏縮縮。
921時我是營建工程師,我們的工地重創,那段時間也不斷去災區從事重建的工程,我瞭解那種資產一夕烏有的感受。
大家知道什麼事情最可怕嗎?就是那種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的惡夢最可怕。今天以後你還信房價會回溫嗎?我是不信啦!
我的好朋友們~
若你有房,暫時不用想太多,好好住但不要在上面投資太多錢,地震險、火險、颱風險要保。
若沒房,15~20年內盡量不要浪費時間、金錢去幹這件事情。
若有很多房,可以考慮轉換一下資產的形式,若有獲利也可以了結,房子是不良資產。
還有不要怕老了沒地方住,這問題終究會解決的,而且買房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人的關係」你自己建構!
我昨天寫了一篇短文,說一個高薪挖角的事情,那篇文章講的是職場上「人的價值」,但這也讓我想到職場上「人的關係」。
珍惜共同奮鬥的歷程。
配置好的工作負擔與分享合理的利潤。
有爭議的時候,先確認是否有共同的目標,其他都可以變通。
每個人都需要伙伴,就是現在目標與步伐跟你一致的人。
要建立多元的人力資源,人員的流動是常態。
競爭不會讓你損失,沒有處理好客戶才會讓你損失。
不是只有在同一個地方才可以合作。
攻擊別人不會讓你變得更好。


「人的價值」你自己定義!
今天去弄汽車底盤,發現長期服務我的師傅沒看到了,我就去跟老闆聊天,老闆說他被挖角到別人新開的店當店長,月薪六位數字,還可以分紅、週休二日。
有一技之長還是最可靠的,自己就是品牌,到哪都可以混得不錯。以前給他服務就覺得他技術好、服務周到、做事有效率、建議中肯。
不要說這個社會對不起你,你得為你自己負責啊!


最早「舒迷車坊」開在鼎泰豐忠孝店樓上,我常請遠道而來的車友吃鼎泰豐,賓主盡歡。他們的商業模式也是我很喜歡觀察與思考的。
標題寫著:你學不會!我倒覺得不管學不學得會,創業者們都該好好觀察並試著學習,最後發展出你自己的成功模式。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矣。
做這個研究有用嗎?
做這個能當飯吃嗎?
學這個是要幹嘛呢?
人就是會幹那種看似沒用、現在還不能當飯吃、不知道要幹嘛的事情,我們跟禽獸就是差這麼一點點而已。


售價跟成本沒有線性的關係,尤其是非日常生活必需品。
人家不想要你的東西,低於成本也沒有人要買。
人家很想要你的東西,高成本數倍也趨之若鶩。
價格是消費者感性選擇下的結果,講成本是假議題,製造話題才是真目的。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為何不可說?因為沒有可以比擬的相關事物可以敘述,你必須要親自修行才能體會。
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柳絮因風起」更勝「撒鹽空中」,但仍然與「白雪紛紛」不同。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能不能溝通或產生共鳴的最大原因,不是沒有想像力而是有沒有共同體驗過「真實」。
「比喻永遠停留在比喻,沒有比真實更真實的事情了!」。


未來5年將有超過500萬工作機會消失!
在一個劇變的時代,將沒有一個工作是「穩定的」,只有能夠不斷成長的工作才有存在的價值。
傳統的觀念與教育方式可能就是讓你失業的主因,你需要換新的腦袋與學習新的技能才不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這跟智商、年齡、經歷無關,跟心態比較有關係。


以前我曾經一度懷疑,動物跟人的親密關係只是人的「自作多情」,其實他們只在乎物質的需求而已。
但是你若有機會與動物長時間相處,你可以感受得到那種超越物質的情感,那是真實的、可以感受到的,但也是不足為外人道的。
若不曾讓他們鑽你的被窩,你也感受不到那種溫暖。


人是很奇怪的動物,放著輕鬆的路不走,卻往艱難的方向奔去,縱使路上佈滿經荊棘,但最終這人會發現更大的目標。
人的價值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現代人因為久坐而駝背與背痛、腰髖不分與臀部肌無力,試問該怎麼處置?
1、盡量不要使用髖關節與臀部的肌力,增加膝關節的工作量來取代之,日常多保持駝背的姿勢。
2、喚醒與訓練臀部肌力,讓腰椎與髖關節有好的動作控制能力;訓練背側的肌力,重新找回正確的體態。
送分題,答錯的去吃屎啦!(煩ㄟ)


老人摔倒、瑜珈老師摔倒...
防止摔倒的主動能力就是要有好的「敏捷性」。
敏捷性是什麼?就是爆發力的一種表現形式,爆發力的源頭是最大肌力,最大肌力的源頭是肌肉量。
知道為什麼要做肌力訓練了吧?這攸關你的生活品質甚至生命!


當汽車取代馬車以後,養馬變成一種嗜好。
當機車取代腳踏車以後,騎腳踏車變成一種運動。
當簡體字取代繁體字的時候,寫繁體字變成一種雅致。
他們曾經是「必需」,現在是「喜愛」。


今天跟大家講講我很喜歡的三個曲線圖。
看起來生硬的圖表曲線,其實它們並不難理解,只要你用心的觀察生活上的微小事物,這可以解釋及預測很多事情的因果關係,也說明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圖A
翻譯成文字就是「物極必反」。
如果有人跟你說:「X愈多,Y就愈好。」(裡面X、Y可以自己填上去。),那你可要小心了!通常這都不是真的。吃多了會噁心、看多了會無感、講多了會無趣,成熟的人才懂得拿捏「剛剛好」的感覺啊!
那個P就是「最佳化」的位置,但是它總是很模糊的存在,我們常常在尋尋覓覓的找它,但其實它就在那裡,你已經很接近它了,就不要一直逼問「你到底在哪裡?」,你只要知道你已站上有利的位置即可。
圖B
翻譯成文字就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1、我們總是排斥新的事物,它讓我們痛苦、失落。
2、慢慢的我們會習慣它、適應它,久而久之也就沒感覺了。
3、後來我們可以享受它帶來的好處,你也忘了當初的痛苦。
4、時間久了,那正面的效果被淡化,甚至不再發生了。
你的付出總是比得到的多,長時間的耕耘才可以獲得少數的甜美果實,所以這樣的流程總是讓人卻步。但是努力的人找到了方法,他們用一個接著一個的圖B串連起來,在第3階段的尾端接著另一個痛苦的開始,但是他們會更有能力面對痛苦,也會得到更高的下一個第3階段。
聰明的人就是在玩弄這個曲線,總是在嘗試能接受多少痛苦?需要花多少的時間恢復?可以得到多少的效果?不斷的串連圖B上去,找到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圖C
翻譯成文字就是「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大家都是應付考試長大的!都瞭解一夜的努力沒辦法讓你考到理想的分數,但是我們怎麼會相信有一夜致富、一天6分鐘可以瘦身的秘訣呢?其實圖C是承接圖B的道理,你要一點一滴的累積那得來不易的成果,把吃苦當吃補、把痛苦當習慣,時間久了累積出來的能力就不是別人短時間可以取代的。
1個孕婦生1個孩子需要10個月,但是沒辦法讓10個孕婦在1個月內生出1個孩子,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成長的。不要問還要多久?趕快開始就對了!做到你忘了時間,你想要的自然會來。
你可能覺得這三個圖表在講我的工作,也可能在講訓練,其實很多事物的道理是相通的,哪裡通?腦袋通、身體通。




羅胖金句:這年頭幹壞事不是道德問題,是智力有問題!


理論與實務的結果是一樣的,因為所有的理論都是用來解釋實務的因果關係。
若理論與實務不一樣,那一定是你的理論不夠完整。


「不要錢的東西有毒!」
給別人的東西不要錢,沒有人會在意那東西的價值,連你自己都不在意,最後你會被你自己給毒死。
整天想找不要錢的東西,那是在浪費時間與精力,如果你的時間與精力不值錢,那你也不過是個魯蛇而已。
去市場上找你的價值,那是最客觀的地方;花錢去買你要的東西,然後用它的價格來評估它。


壓死駱駝的稻草何其多!
如果你是一隻不夠強壯的駱駝,任何一根草都有可能壓死你。
所以壓死你的不是那最後一根稻草,根本的問題是你不夠強壯。


要先學會走,再來學跑!
以前玩暗房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喜歡玩一些特殊的技巧,譬如高反差、粗粒子、...,但卻沒有能力洗出一張層次豐富、階調細膩的照片,也沒有能力照出一張曝光得宜的底片。那他是因為喜歡高反差、粗粒子而玩這些技巧還是因為他的底片只能玩這種照片呢?
關於週期化訓練的研究已經有幾十年了,當然衍生出很多變化的內容,但是初接觸週期化訓練的人,各位教練會給他們什麼樣的課表呢?是一個線性的(典型的),還是給一個非線性的?
如果一個人沒有跑過幾個線性週期化的課表,也沒有穩定且持續的訓練,那讓他去跑非線性課表只是教練自己想要炫技一下吧!而且他的訓練很難得到飽和,甚至有運動傷害的風險。
懂一點比不懂還可怕,先學會走,再來學跑吧!


開始,他們當作你不存在。
接著,他們嘲笑你。
然後,他們攻擊你。

最後,你會獲得勝利。
(甘地)


不要只是問客戶的預算有多少?就傻傻的相信!
要傾聽他們的需求、觀察他們的行為、發覺他們的渴望。
其實他們「嘴巴說要的」、「真正需要的」、「想像的預算範圍」,三者根本沒有關係。
但是要給他們「真正需要的」,拿你「合理的利潤」,這樣才可以建立一個長久的、友誼般的關係,你也才有「專業」可言。


有一個客人做完fitting 之後一周回來買東西,我就隨口問他:「最近騎的如何啊?」,他跟我說:「不錯啊!之前的問題差不多都消失了。」,我說:「那很好啊!」,他又跟我說:「不過我的XX教練跟我說:「我覺得你的坐高可以再調高一點。」」,我說:「我完全不在乎別人說了什麼?我只在乎你的感受是什麼?」。


大家要花多少錢來維護這種沒有品質的餘生?(人生的最階段躺在床上)
9年600多萬,平均每個月要花超過6萬照顧躺在床上的人。換成你,願不願意每個月花1/10的錢投資你的健康?
我們應該要摒棄傳統消極的養生,採取積極健身的生活方式。
吃人吃的食物,做人該做的事,去運動就對了。
開始流汗吧!用你自己的力量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那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
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那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
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澱和積累,
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要學會與內心深處的你對話,
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
靜心學習,耐心沉澱,送給自己,共勉。
(莫言)


一群老鼠討論要怎麼給貓戴上鈴鐺,結果會怎樣?
就像一群沒有基礎科學背景知識的人在談論任何一項應用科學的話題一樣。
充斥著「我覺得...」、「我的經驗是...」、「聽說...」、...
那只是在講爽的,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