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各位!你找到自己的戰場了嗎?關於自行車市場的「新經濟結構」

2017 年是自行車市慘澹的一年,銷售端簡直就是殺戮戰場,而製造端呢?則寄望著「電動助力車」與「新規格、新產品」能夠刺激市場。

但我要講,這些方向都是暫時的、戰術性的,不是延續自行車這種做為「人力載具」在歷史上的戰略方向。簡單的講,有效的戰術頂多可以玩幾年,但是正確的戰略可以玩上幾十年,而且可為後人所依循的一種法則。

什麼是這個市場長遠的戰略呢?就是「客製化」或逐漸邁向客製化的過程,譬如「準客製化」、「半客製化」...,不是那種低效生產的、手做的、手工的,而是那種高效的客戶資訊回饋、設計規劃、彈性生產、迅速物流、便捷金流...結合起來「新經濟結構」。

這個新經濟結構建立在「客製化」的目標之上,但本質是把「製造與商品」為主角的舊經濟結構轉換成以「服務」為主角的新經濟結構,就是以「服務為中心,商品為載體。」的模式。

新舊經濟結構有何根本的差異呢?舊的商業模式是高傲的、上對下的一種思維;新的商業模式是謙虛的、互動式的溝通循環。以前是品牌商說了算,現在開始要做的是你告訴我你的感性需求,我用我的專業滿足你的感官體驗。

這個觀念不新,但是現今在技術上已成熟到可以執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一個「觀念與思維的轉換」,把重點由「商品」轉換到「服務」,而商品是服務的載體。解構式的設計、彈性的生產流程、精準的物流、數據分析的能力、Fitter 主導的消費者體驗與顧問式銷售,還有專業的產品規劃...

在我眼裡,2018 年準備推出的新商品裡沒一個是「新東西」,在商品上打轉就永遠走不出這種悲情的漩渦,而且不是公司愈大資源愈多的愈有機會,因為這樣的公司要換腦袋的機會更渺茫,這就是大衛戰勝哥利亞的故事會一再重演的原因。

各位!你找到自己的戰場了嗎?有的話就奮力一搏吧!

自行車產業都該好好的瞭解並且推廣 Bike fitting!

很多大規模推廣 Bike fitting 的廠商都是車廠(以成車或車架品牌行銷的公司),看起來 SHIMANO 是個例外(雖然他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其實這些做零件、配件的廠商才是最值得推廣這項技術(Bike fitting)的廠商。

這些廠商是哪些?
第一類是龍頭、把手、坐管...。
第二類是坐墊、鞋子、鞋墊、卡踏...。
第三類是變速器、傳動模組...。
第四類是功率計、訓練設備...。
...

很多人不知道,這些配件給一個好的 Fitter 賣會賣到翻掉,但是消費者也會得到真正他們需要的商品。以前這些商品在零售市場賣不好是因為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不知道也不敢消費,但 Fitter 可以給他們建議與體驗。只能供應 OEM 市場的零配件能賺什麼錢?

我覺得這是走向「新零售」、「新製造」與「新技術」不能沒有的相關知識(馬雲講的5個「新」其中的3個),不然怎看出你的東西有何「功能性」?砸錢做行銷、贊助比賽不是唯一的路,而且這條舊路已經變得過於昂貴而且效益不佳了。

若只是單純的 Bike fitting 工具或設備廠商,經濟規模不容易做大,必須要朝著上面幾項發展或尋求合作的伙伴。因為「你」是很有用的工具,但是得要跟好的工匠結合,工具自己是不會製造商品的!

至於車廠想自己發展,目前的結果來看大多是能力不足。這不是財力與製造技術的問題,而是對於此事的瞭解在公司的內部層級不夠高也沒有找到對的人。做決策的人以為他瞭解了,而實際上還差很遠,要與現階段成熟的專業 Bike fitting 技術廠商合作才是上策(例如SPECIALIZED、TREK...的經驗)。

另外推廣這件事情成敗的關鍵不是設備是否精良?也不是那種短期機械化的訓練可以對消費者有說服力的,如果沒有深入與持續的學習,還在追求表面呈現的派頭或敷衍形式,那只是浪費錢在原地打轉而已。

Bike fitting 設備會愈來愈好、愈來愈普遍但是愈來愈便宜,你花大錢買的設備以後不值那麼多錢了(跟數位產品的進步類似),而且你隔壁的車店也有了,這時候你的腦袋與技術有競爭力嗎?

愈是自動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協助工作的時代,你愈需要紮紮實實的把基本的功夫學好,然後充分運用手邊的工具,這些工具可能是最簡單的也可能是最先進的,決定成敗不的不是先進的設備,而是你的知識與熟練的技術,另外加上一點「人的溫度」。

耐力運動從事者為什麼需要提升「最大肌力」?

關於耐力運動從事者需不需要做肌力訓練?這件事情現在應該沒有太多爭議了!但是我們真的瞭解肌力訓練對於耐力運動的價值與意義嗎?其中對於「最大肌力」的訓練是有最多誤解的。

很多人關於「最大肌力」的概念,或甚至對於整個肌力訓練的內容與目的都不甚瞭解,所以我得說一下。

以常見的線性週期肌力訓練來講,建議的訓練流程是~
1、基礎適應期(或叫解剖適應期)
2、肌肥大期(或叫肌肉成長期)
3、最大肌力期
4、爆發力期(或叫專項轉換期)

其中前3個都是肌力訓練的不同特性階段,每一個時期都是為後一個時期鋪路做準備,真正能夠完整的提升運動表現的是第4個時期(爆發力期),完成專項轉換之後才會展現在該項運動的表現上。當然啦!基於不同的需求也會有一些變化型。

什麼是爆發力?就是 Power!沒錯!就是功率,功率是什麼?
「功率=力*速度」或
「功率=扭力*轉速」,
用白話講就是「帶有速度的力量」。
所以要得到最大的輸出功率,只有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都不行,要這兩個物理量的乘積最大才是。

「最大肌力是本,爆發力為用。」,沒有夠高的最大肌力訓練不出夠大的爆發力,所以首先確定最大肌力有其必要性,這也是最大肌力最重要的價值,很多運動員不斷的想突破各種訓練動作的最大肌力目的就在這裡。

但是純粹的最大肌力很難運用在一般的運動項目上,因為動作速度太慢,必須在爆發力期把動作提升到一跑、一跳、一踩…所需要速度之上。

爆發力怎麼轉換?當最大肌力練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始降低重量並且加速動作,讓你的肌肉收縮速度提升,「降低的比率愈多,提升的速度愈多,可以反覆的次數也愈多。」,

例如~
1、最大肌力 1RM:100%重量,這個重量只能做 1 下,而且速度很慢。
2、單次爆發力:約使用75%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也只做 1 下,投擲、舉重…項目選手的運用。
3、多次爆發力:會降到 30%最大肌力的重量訓練甚至更低,但是可以做長時間的高反覆動作,適合泛耐力型運動員的運用。

以上是一個基本的肌力訓練簡介,所有的運動項目大致就分佈在這個範圍裡面。肌肉收縮速度是有極限與最有效收縮頻率範圍的,直接練爆發力效果有限,所以不練肌力等於自廢武功。

有人說:「你們練深蹲的最大肌力常常以 2 倍體重或更大的重量為目標根本沒有必要,踩踏的力量不可能超越自身體重的!」,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踩踏的力量不可能超越自身體重的!」是個假議題,真正的問題是你有多少力量可以連續踩踏下去?

現在我們要來玩一下算數,是算數還不是數學喔!就運用到上面講到的一些數據與概念來推導。基本假設有一個人背蹲舉可以舉起 2 倍體重的重量,而且可以充分轉換到專項動作上。

然後算數開始~
1、 含這個人的體重,這個人的雙腿可以承受3倍體重的力量伸展。
2、 但這是雙腳可以發出的力量,3/2=1.5,所以一隻腳分配到的力量是 1.5 倍體重。
3、1RM 的最大肌力轉換成多次爆發力只承受 30%的力量,1.5*0.3=0.45,所以若要持續輸出一段時間,你每踩一下踏板的力量不會超過 0.45 倍體重。

若反推回來,若有一個人可以持續用自身體重的力量踩在踏板上一段時間~
1/0.3=3.33,然後3.33*2=6.66(含自身體重)
6.66-1=5.66(不含自身體重)

由此看來這個人的背蹲舉要有 5.66 倍體重的水準,而這是外星人或螞蟻才可以達到的水準,所以你可以放心的練,永遠不會超過這個水準。

除此之外最大肌力訓練提升「肌肉剛性」與減少「運動傷害」。肌肉剛性提升耐力型運動的「動作經濟性」與「超長時間肌耐力」,這也是讓你騎得更省力、騎得更久的重要訓練。肌力訓練的過程也逐漸的強化結締組織與骨骼,還有提升穩定肌群的協調能力,這些都可以幫你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機率。

另外稍微補充一些,關於自行車運動基本的訓練內容有~
1、體能訓練:各式長短間歇、功率訓練即是,也稱能量系統訓練。
2、肌力訓練:要注意的是踏板上重踩還不到「最大肌力訓練」的水準。
3、運動專項訓練:這個在業餘自行車的範疇幾乎沒有相關的資源,有興趣的可以去開發一下,市場上會有需求的。

所以一個完整的訓練必須包含上述 3 項並且綜合規劃,偏廢不可,當然也不適合過量,當我們想要把肌力訓練加入整個訓練計畫時,原有的訓練項目必須要減量,但你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全面且有效的訓練。

當然以上簡文只是簡單論述「最大肌力訓練在踏板上的運用」,什麼類型運動員(場地賽、公路賽、計時、登山、衝刺…)需要訓練到什麼水準?還有什麼其他的訓練內容?這裡不贅述,建議大家可以去找「肌力與體能訓練」、「運動訓練法」的專業書籍來瞭解,內容會講基本的訓練概念也會有耐力型運動所需要的訓練原則。

這裡有一個實際的例子~
https://www.facebook.com/robert.forstemann/?hc_ref=ARSnwxiKKgejFOeeTJSIP6EuYOXnOgUGSmuGrYhuSrSP4DLaQI5oWRyX0Du1T0c7rhM&fref=nf

Robert Förstemann 是知名的場地賽選手,他的FB上除了騎車的動態之外,他最喜歡秀做重量訓練的影片了,壯如 Robert Förstemann 的背蹲舉都沒有超過 5.66 倍體重,衝刺爆發力也幾乎無人能及,你不需要認真練一下嗎?


什麼是服務業?

那個誰誰誰是不是服務業我不知道,但是我做的是貨真價實的服務業。
什麼是服務業?不要講那種文謅謅的定義,講點人話就是~

1、 沒有帶走東西也要付錢的。
2、 連工帶料的也是。

舉個例子,在魚市場賣魚還不是,但是代客料理或開餐廳就是了。

服務很講究功夫的,功夫不到位就沒那個價值了。還有服務很講感覺的,一種「被服務」的感覺。就是客戶不用動腦筋也不用擔心,自自然然的就有人會把事情搞定,你就是那個把事情搞定的人囉!

服務的價值是沒有屋頂的,只要你能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或做得比別人好,那你就有訂價權。但是卻有人要比低價,甚至回去做純粹的零售業,這根本就是搞錯方向了。專業與敬業也不是自己講的,這要客戶講的才算數。某種程度上,你的收入就是客戶給你的肯定,所以混得不好或混不下去的,不要說你有多專業與敬業。

服務業沒有尊嚴嗎?那是你自己看輕你自己!

1、 不是只有客戶可以選擇,你也有選擇權。
2、 你的尊嚴跟你存在的價值有正相關,價值愈高尊嚴愈高。

不要抱怨市場也不要教訓你的準客戶,那只是證明你的無能而已,保持微笑才是王者之姿。

服務業進入門檻很低,但是生存的門檻很高,你得大大的拉開專業與業餘的差距,一眼就讓外行人覺得你與眾不同,但是也要讓內行人感受到你價值。拉不開差距表示你還得進步,除了啟蒙以外,客戶是你最好的老師、滿意的客戶是你最好的業務員,你得有自我學習的能力,也要與客戶建立有建設性的關係。

廣義的來講,很多傳統產業也可以發展成服務業,只要你能夠滿足需求、創造價值,人人都可以從事服務業。

今天跟大家講講我很喜歡的三個曲線圖。

看起來生硬的圖表曲線,其實它們並不難理解,只要你用心的觀察生活上的微小事物,這可以解釋及預測很多事情的因果關係,也說明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圖A
翻譯成文字就是「物極必反」。

如果有人跟你說:「X愈多,Y就愈好。」(裡面X、Y可以自己填上去。),那你可要小心了!通常這都不是真的。吃多了會噁心、看多了會無感、講多了會無趣,成熟的人才懂得拿捏「剛剛好」的感覺啊!

那個P就是「最佳化」的位置,但是它總是很模糊的存在,我們常常在尋尋覓覓的找它,但其實它就在那裡,你已經很接近它了,就不要一直逼問「你到底在哪裡?」,你只要知道你已站上有利的位置即可。

圖B
翻譯成文字就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1、我們總是排斥新的事物,它讓我們痛苦、失落。
2、慢慢的我們會習慣它、適應它,久而久之也就沒感覺了。
3、後來我們可以享受它帶來的好處,你也忘了當初的痛苦。
4、時間久了,那正面的效果被淡化,甚至不再發生了。

你的付出總是比得到的多,長時間的耕耘才可以獲得少數的甜美果實,所以這樣的流程總是讓人卻步。但是努力的人找到了方法,他們用一個接著一個的圖B串連起來,在第3階段的尾端接著另一個痛苦的開始,但是他們會更有能力面對痛苦,也會得到更高的下一個第3階段。

聰明的人就是在玩弄這個曲線,總是在嘗試能接受多少痛苦?需要花多少的時間恢復?可以得到多少的效果?不斷的串連圖B上去,找到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圖C
翻譯成文字就是「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大家都是應付考試長大的!都瞭解一夜的努力沒辦法讓你考到理想的分數,但是我們怎麼會相信有一夜致富、一天6分鐘可以瘦身的秘訣呢?其實圖C是承接圖B的道理,你要一點一滴的累積那得來不易的成果,把吃苦當吃補、把痛苦當習慣,時間久了累積出來的能力就不是別人短時間可以取代的。

1個孕婦生1個孩子需要10個月,但是沒辦法讓10個孕婦在1個月內生出1個孩子,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成長的。不要問還要多久?趕快開始就對了!做到你忘了時間,你想要的自然會來。

你可能覺得這三個圖表在講我的工作,也可能在講訓練,其實很多事物的道理是相通的,哪裡通?腦袋通、身體通。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舒迷大叔愛亂講2018/1月

在別人眼裡的危機,在你的眼裡可能是轉機。
2017年「共享單車」突然間冒出來(業內人士知道1、2年了),讓大家都慌了!基礎市場(通勤車)不是萎縮而已,而是整個消失。
但是我覺得這讓我們不用再眷戀以往的基礎市場,而是需往上發展,建立起新的「基礎市場」。
12月到上海,聽到一個訊息:「共享單車讓白領階層回來騎車了!」,這不就是轉機嗎?
所有的金字塔頂的需求都需要有廣大的基礎需求支撐,自行車不是人類移動能力進化的一個中間產物,它是一個「終極產物」。
自行車是不會因為有「其他動力」的介入而消失的終極交通工具之一,會跟其他的「綠能交通工具」一起發展,而且它還是興趣、嗜好與運動者的「玩具」。


在牌桌上,拿了一手好牌也不見得會贏。
同樣的,下下籤的人生一樣有翻轉的機會。
不用等待最好的條件,很多事情你現在就必須要決定,因為時間不等人的。
人生之所以豐富就是因為它讓拿到好牌的人學會謙虛,同樣的也讓每個人充滿希望。


人傻,看問的問題就知道。
人生呢!總是要冒一點風險,沒有穩贏的事,就算有也不是留給 GGYY 的人。
我最喜歡給那些好來好去的客人免費的加值服務,沒圖什麼回報,就只是爽快而已。
這就是佛家語:「不住相佈施。」,不在乎失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年頭不能再等客人上門啦!
除了要有一身好功夫以外,行銷自己也是該要有的技能。


為什麼要給來做 bike fitting 的客人終身後後服務?
因為我持續在進步,我要把我進步的成果跟支持我的客戶分享。
為什麼要給來上自行車運動科學課程的同學免費回來複習?
因為我的目的就是把你們教會,只要你想學,我不會放棄你。
而以上對我來講,輕而易舉而且沒有損失,我傻才不這麼做。


老闆罵你、每天做著無聊的例行公事,你先不要想著去創業,憋著~
等有一天你憋不住,一定要去幹一點什麼「跟別人不一樣的事」。
你媽說你都聽不下去,你爸不給你錢你都要去做。
而且還幸運的活了下來,那個「幹跟別人不一樣的事」就真的叫創業了!


一堆車廠搞「一體式把手」、「整合式龍頭」(所有的線走裡面),根本是高估自己經銷體系的水準。
Bike fitting 不行、庫存不行、技師也不行,更重要的是唬爛也不行。
跟當年台北捷運公司賠法國馬特拉公司差不多蠢。
但這也告訴我們,具備以上能力已經變得何等的重要了!


很多人都有機會出類拔萃的,但卻甘心當個庸才。
因為恐懼感戰勝了好奇心,記憶能力戰勝了想像力。


買兩個C型環2塊錢,但是停車要30塊錢。
隱藏的成本很驚人的。


強壯 💪與知識 📚讓人擁有自信。
金錢 💰與經驗 🤓讓人擁有膽量。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
是好、是壞?是智慧、是愚蠢?是信仰、是疑慮?那要看你的行動是什麼?


東京的第一條地下鐵開通超過90年了,我記得莫斯科的地鐵超過100年了,20幾年前我去倫敦坐的地鐵也是老掉牙的東西。
從你家或辦公室到地鐵站就是一種無效的運輸(現在有公共自行車好一點,但下雨就很慘),地鐵站內換線更是浪費生命。為什麼需要紅綠燈?因為是人在開車,人是一種很遲鈍的動物。
我覺得這些都是100年以前的思維與步調設計的東西,根本跟不上現代人的速度與步調,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思維與工具。不只地鐵,現在的地面道路規劃、紅綠燈...都浪費太多時間了。
無人車、自動駕駛、等...新式運輸方式,我認為這些應該是21世紀最重要的新興產業之一,會有無比巨大的商機,也會有無比巨大的效能。


「因為我好,所以我貴!」是這樣嗎?
當競爭者的品質也跟上來的時候,最後還是要比價格的。
多數消費者是聰明的,他們會選又好又便宜的。
相信貴的比較好是你自己的一廂情願,不是大多數的消費者的意願。
做生意永遠得精打細算,該省不省、該降價不降價,遲早回家吃自己。
要又好又便宜,讓你的準客戶沒有其他選擇、讓你的競爭者毫無勝算。
商場就是戰場,你一天都不能鬆懈!


在 Facebook 上談 Facebook!
現在的 Facebook 市值是 5000 億美金。
但在 2006 年時 Zuckerberg 想把 Facebook 賣給 MySpace,他出價 7.5 億美元,結果人家不要。
那還不是他第一次被拒絕,更早一年,Zuckerberg 就想把剛成立一年的 Facebook 賣給 MySpace,那時他只出價 7500 萬美元。
有人曾問 Zuckerberg,如果他當時真的把 Facebook 賣了,那他有想過之後要幹嘛?Zuckerberg 說:「我可能再去做另一個社群網站吧!」。
多少成功的創業者曾想把自己的公司賣掉,因為創業之路太艱辛,但有多少人有眼光買下它們?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專注在他們擅長且相信的道路上。
註:MySpace 的市值從沒超過 10 億美金,現在還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講到國母,咱們曾經有個國母是白俄羅斯人,但我們對於前蘇聯其實是很陌生的。
之前我在這裡講過,美國總統 Trump,咱翻譯成「川普」,音還蠻像的,但我怎麼就是不太能理解中國把 Trump 翻成「特朗普」?還有把 Armstrong 翻成「阿姆斯特朗」,真是怪!
後來我去上海上課,有一位黑龍江來的同學跟我講,這幾個名字若用俄文發音那個「特朗」的音就出來了,這下我就恍然大悟了!
中國北方跟「老大哥」相鄰,政治關係不管好壞總是有交流,近年來貿易更是頻繁,上海的電視台甚至有俄語教學節目(我有轉來看過)。
我一直覺得前蘇聯有很多黑科技是超越西方科技的,(很難想像 2.5 馬赫的米格 25 機身是用不鏽鋼打造,電子系統還是用真空管的),這當然還包括運動科學在內,我們應該要在英語系國家以外,多多挖一下寶。
我想給我們家陳暘學學俄文。


家貓是什麼時候被馴化的?
1、通過對世界各地貓的 DNA 進行分析發現,全世界所有的家貓都源於一個品種的野貓,叫非洲野貓,也叫非洲斑貓。
2、家貓跟非洲野貓的 DNA 從遺傳學上幾乎無法區分,因為突變量的積累還太少,少到無法測量。因此,要確認家貓的馴化史,考古遺跡這種更粗糙的證據反而更有效。
3、在有些特殊的場景下,一個技術更先進的工具反而不太好用,還需要傳統粗糙的手段配合使用才行。
註 1:這裡的先進技術指的是「分子生物學」。
註 2:距今 9500 年前,賽浦路斯島上有人與貓共葬的考古遺跡,公認是最早馴化家貓的證據。
註 3:據信是因為約 10000 年前農業的興起,衍生出儲藏食物的需求,而儲藏食物就會引來齧齒類,所以養貓的最初目的即是捕食老鼠。
節錄自「得到,卓克的科學思維課」、舒迷補充。
.................................................
我家的貓只剩賣萌的能力,早就喪失最原始的功能。


現階段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一個真正「無人」的商店,而是不要用人來做沒有效率的事情,譬如排隊結帳、清點貨物、貨物上架...。
人可以用在解說商品、促銷新商品...等服務性質的工作。
前面的工作可以由現有的自動化技術取代,而後面的工作還沒有辦法由夠「智慧」的人形機器人取代。這才是現階段最有效率的「線下銷售」模式。
如果以台北各大捷運站附近的便利商店而言,這種的 "無人商店" 應該可以增加2~3倍以上的流量。


有些東西愈賣愈貴,因為技術更複雜、功能更多、外型更炫,譬如汽車、手機...
但有些東西愈賣愈便宜,因為元件更便宜、銷售更普及、市場更擴大但功能卻很簡單,譬如自行車用功率計。
某領導品牌從以前 USD 5000 左右降至現在 USD 2500 左右,但現在大多數的產品界在 USD 500~1500 之間,而某牌所宣稱的優勢並不明顯或甚至根本不重要,他要如何生存?
再繼續降價?一路降價已經重傷害他的死忠粉絲了,而且要怎麼降到有降爭力的價格還能生存呢?
我認為他應該保有高階的產品,繼續贊助車隊、繼續銷售,而且不用大幅降價,但創立一個或者多個低階的型號,號稱高階版的技術下放,但真的降低標準、降低成本。
用高階版的口碑與形象來銷售低階版的商品,高階版的不賺錢都無所謂,這樣既站著技術與品牌的制高點,又可以很有說服力的銷售價格有競爭力的低階產品。
若 3 年前或更早就開始這樣做應該還可以賺錢,但時間已經過去,身段也放不下,面對如此紅海的市場,未來前景堪慮。
Bike Fitting 設備也一樣,賣 3~5 萬美金的東西再過幾年也差不多,因為到時候都不值這個價了,因為用自動控制機械設計/製造與 3D 測距設備的角度來看,這些都只是玩具,只有小圈圈裡面的人覺得這些很厲害。
不要覺得不可能,10 幾年前一個商用或軍用的船舶、飛機模擬器要上億台幣,但是現在 AR / VR 遊戲機等級的就可以做到,但價格少好幾個 0。
終極的設備還沒出現,錢不用急著花,先吧功夫學好,慢慢再升級你的設備。
不把知識與技術學好,等到店店搞 Fitting 的時代到來,想要再來反應就來不及了。不要覺得不可能,等到這件事情來到風口上,我就是那隻飛起來的豬。


貓的個性為什麼那麼孤冷?
人類約在 10,000 年前進入了農耕時代,開始會囤積糧食,但糧食約 10% 會被齧齒類啃食。
貓以糟蹋糧食的老鼠為食,體型小對人類不構成威脅,因此在人類群落周圍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和生存空間,這種生存機會的專有名詞,叫做「生態位」。
非洲野貓最早佔領了與人類共同生活的生態位,它們跟隨人類祖先遷徙到全球各地,讓其他野貓沒有了機會。
家貓的祖先非洲野貓是獨居動物,與人類共同生活時也依賴於自己捕食,因此沒有形成對人類的忠誠和依賴,這可以理解為貓總是那麼孤冷的原因。
節錄自「得到,卓克的科學思維課」。
...........................................
舒迷補充~
因為貓算是「自食其力」或「打工換宿」的性質與人類共居,所以沒有必要跟狗一樣抱人的大腿為生,可以視為人類的「室友」。
但今天的貓可不一樣了,他們不再捉老鼠,所以應該要逐漸演化或說被育種成為溫馴且依賴人的動物才是。
那你呢?你有何「不可取代」之處?一個人若有價值,才有「孤冷」的本錢,狗腿的人啊~,你的才能在哪兒?


狗是怎麼出現的?
狗並不像貓是由單一物種演化而來的(非洲野貓),而是由各地的灰狼、豺、狐狸等的混血後代,距今 16,000 年前在中東地區、14,000 在亞洲地區都出現了馴化後的狗。
因為人類的農業不過 10,000 多年,所以狗是在農業發達之前就被馴化的,所以跟狩獵或狩獵之下的人類生活有關係,這時候的狗都是純肉食的物種。
但是 DNA 的證據發現,這些狩獵時代馴化的狗後來都滅絕了,取而代之的是 7,000 年前亞洲某一物種的狗,他們可以消化澱粉,是一種雜食狗的後代,這種演化跟人類進入農業時代有關,這就是目前大多數狗的祖先。
人和狗是在互惠互利的關係中「共生進化」的,人為狗提供食物,而狗提高了人類的狩獵成功率、休息時的安全性、放牧的生產率等。
灰狼、豺、狐狸等這些狗的祖先本來就是群居的動物,這有別於貓的獨居。而馴化的過程中,人取代了「領頭狼」的地位,所以狗對人有特別的依附感。
人委派給狗的任務多種多樣,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在優選的過程中造成狗的差異越來越大。
在馴化狗的過程中,展現出「幼態延續」的個體被保留下來,它們對人類既忠誠又依賴。幼態延續,是指因為環境改變和基因突變,狗中的有些個體即便到了成年,幼年的特點不會消失,而不會顯現野性攻擊的本性。
節錄自「得到,卓克的科學思維課」。
……………………………………………..
所以貓把自己當神、狗把人當神是有演化上的原因,但狗遠比貓複雜,包括演化的過程、品種、性格。
老闆娘常常問舒迷:「你喜歡貓還是狗?」。
這真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當一個問題很難回答的時候,就不應該死腦筋的瞎猜。
所以我都說:「我比較喜歡妳。」,這樣我就不會陷入選擇障礙了,哈哈哈!


炫耀性消費、炫耀性醫療、炫耀性po文、⋯
多少經濟活動建立在炫耀性之上?
抓得住人心就抓得住商業的脈動。
你的炫耀就是我的商機,是沒錯!
但人生的痛苦與罪惡將無限輪迴。
苦海無涯,唯回頭是岸啊!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不重視功名富貴、不願趨炎附勢的態度,看似回歸田園之樂,但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還是~
天道幽且遠,鬼神茫昧然。
結發念善事,黽勉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喪其偏。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
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
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在己何怨天,離憂淒目前。
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
慷慨獨悲歌,鐘期信為賢。
什麼是人生?
酸甜苦辣鹹,五味都得嚐,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


書上沒寫的、老師沒講的、Google不到的,但你曾思考過、你曾親身經歷過的,才是你真正擁有的。


專業人士不要在網路上跟非專業人士打筆仗。
不是畏戰,而是沒必要!
因為~
1、專業能力是很多的專業態度、背景知識、科學方法與實務經驗的集合,非經專業訓練的人很難達到這種水準。
2、基於以上理由,打贏了算大欺小、強凌弱,沒啥好威風的。打輸了很冤枉,虎落平陽、不善心計,大材小用。
3、很多專業問題要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講,但線上討論的東西有很多假設性的問題與未知的條件,這種討論浪費時間又不著邊際。
...
專業人士需要一個專業的討論與發表空間,要嘛都跟專業領域的人討論、交流;要嘛把專業的事情用簡單的生活化例子告訴非專業的人,嘗試做專業普及化的工作。
與其吵架打筆仗,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


小論:王陽明以「知行合一」反儒家傳統「格物致知」的昔日與今日。
昔日~
「格物致知」一詞源於戰國時期「禮記、大學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長久以來並沒有被多加論述。
東漢鄭玄首次解釋為:「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此致或為至。」,意思是「事物之發生,隨人之習性喜好。」
直到宋代逐漸發展到南宋朱熹集大成:「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意思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朱熹的「四書集注」後來甚至被被官方採用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準則。
但這就是格物致知最終的「人生奥義」嗎?察看歷史的軌跡,儒家的格物致知最終並未走上「西方近代科學」的道路,反而是哲學、玄學甚至是清談(現代語就是「幹話」),實為和稀泥的競技場,從此「格物致知」的理論架構正式走向錯誤的道路。
明代王陽明初出也是格物致知的信徒,只因太認真所以發現問題,當時的「格物」並未擁有科學的方法與可證偽的觀念,所以「至知」就流為空談與狡辯,不如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用現代白話來講就是「實踐哲學」,知道還不夠,要能做得到才算數,不然都是空談。
今日~
近代西方科學的特點有,實證的基礎、自洽的邏輯、分科的研究、量化的數據、…等,而這正是古代中國學者所欠缺的「科學基因」,所以「格物致知」的價值就會走進死胡同,淪為文學與哲學,甚至是玄學。
哲學在今天的處境尷尬,它是貨真價實的古代學術,在今天,哲學的時代已經悄然落幕,原本屬於哲學範疇的研究被細分到其他各學科裡。
譬如,以前哲學研究的「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現在遺傳學家手裡,從顯微鏡起,到今日以分子生物學為工具、生物演化路徑多數被繪製出。以前哲學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麼?」的問題,現在物理學家手裡,從天文望遠鏡起,到今日的強子對撞機、引力波探測器為工具。即使是那些偏於文科的哲學內容,也被語言學、邏輯學、政治學、心理學瓜分掉了。
所以可以說:「現代科學之生,源於古代哲學之死。」,但這正是實踐「格物致知」的「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的具體實踐,所以也可以說:「現代科學之生,實踐了古代哲學之理想。」,這讓格物致知有了真正的出路。
但並非人人從事科研工作,前沿科技已經變成晦澀難懂的專業技術,「實踐哲學」仍然比較適合一般的社會活動,而這些可以實踐的科研成果,才是科學的終極應用。不過我們現在遇到幾個新問題。一是科研成果進步太快,一般人的腦袋更新太慢。二是現代科研雖然先進,但仍然還有很多未開發的疆域,並非所有的理論都是完整的,以上兩點讓很多人沒有梳理資訊的能力,對於新舊雜陳、似是而非、不夠完整的資訊無所適從。
這時「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的「知行合一」仍然是一般人的行事準則,能夠親身體驗的、能夠累積技術的,仍然有其價值。這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的「格物致知」同等的重要。
譬如最新出版的一本書,裡面的知識可能離前沿科技差距10年以上,譬如生物學、物理學…。另外有很多領域的知識還沒有被完整的整理出來,可能還有極大的開發空間,譬如醫學、運動訓練學…,所以不只要多管道的繼續更新資訊,更要由大量實務的經驗來驗證理論與發現問題,盡信書不如無書、在不疑處有疑。
總結一下~
沒有科學的方法,「格物致知」就淪為空談,不如「知行合一」來得實際。
科學探索的領域無邊無界,但科學的方法讓「格物致知」有了操作型定義。
普及化的科學知識與應用仍然要「知行合一」來驗證與實踐,不然「格物致知」仍然走回哲學或玄學的老路。
「知行合一」與「格物致知」在今日是同等的重要。


reach & stack 兩個參數給我們的訊息只是標示頭管上緣的座標(基準點為 BB 中心),是輔助我們判斷車架大小的一個參考。
reach 跟水平方向的伸展有關、stack 跟垂直方向的伸展有關,所謂車架的大小,這兩個參數要接近等比例的放大、縮小才是合理的。
但只有這兩個參數仍不足以讓我們選擇到合適的車架,原因很簡單,咱們不用管屁股放哪裡了嗎?所以我們還要知道坐管角。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參數,很多不同品牌的小尺寸車架的立管角差異很大,有的73度,有的甚至到76度,大多數人的需求界在73~74度之間。
選車架最重要的參數有三個,「有效上管長、立管角、頭管長」,其他都是次要的,至於 reach & stack 參考就好,因為只要你是工科畢業的,我們知道前三個數據,reach & stack 都可以用三角函數或者用經驗公式算出來,但只有 reach & stack 是算不出立管角的。
簡單講,「有效上管長、立管角、頭管長」才是最重要的! reach & stack 只是輔助的參數,不要喧賓奪主。
很多人喜歡賣弄專業術語,但起碼也要知道這些術語的真正含意,常常看到很多人講選車架看 reach & stack 就好了,這些人真的知道他自己在講什麼嗎?


Woody 才是真正的 leader,其他人都不是。


老師都說檢查長短腳要躺著看,但你試過坐著看嗎?坐著看跟躺著看有什麼不同呢?
不用想了,也不用去翻書,你去試試就知道。
你也不用問我,試過了這個經驗就是你的。


我家老闆娘:「我跟你講喔,現在買海蔘放著,到過年前會一直長喔!」。
我看著桌上的那一盤燴海蔘,邊吃邊想:「那就不要吃完,反正它會一直長回來?是這樣嗎?太濠洨了吧!」。
心裡還想:「妳這個愚婦,甭道聽塗說了,妳可以有點科學思維嗎?」。
老板娘接著講:「過年快到了,大家都要做年菜,海蔘很缺貨。」。
幹!「漲」價跟「長」大的讀音一樣,害我誤會了,哈哈 😄!


剛剛做心血管風險評估,數據比2年前還進步約10~15%,護士小姐說:你應該是飲食控制得當,所以有好的結果。
才怪咧!我這兩年跟本不忌口,不鹹、不甜的不吃,而且吃鹹酥雞 🍢配啤酒 🍻的頻率也增加了,偶爾喝那個過期很久的酒 🍶,不時還有人拿炸雞 🍗來餵食。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我這兩年槓片 🏋🏻♂️吃的比較多吧?多吃槓片 🏋🏻♂️有益健康。
YA~!


今天在教學生寫 fitting report,身體評估裡面有一個選項叫「下背部肌力不足」,學生問說這個怎麼判定?
我說:「很簡單啊!凡是沒有比我強壯的,都可以勾這個選項。」。
哈哈哈!(101kg*20下)


常常會有人問:「車選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
舒迷說:「啊你為什麼不選剛剛好的ㄋㄟ?」,呵呵!
講正經的,大部分買到尺寸不合的人以偏小的居多,買到偏大的真的很少很少。(除了身材嬌小的女生例外,這個問題改天再講。)
當然啦!要買到「最佳化選擇」的車架,建議做一次「完整」的 bike fitting ,這所謂的完整,不是 sizing(只看身高、跨高,查表對照。)、不是只有量完身型送公式算就了事,還要上模擬車(fitting bike)試過,佐以「動作分析(大多是角度分析)」與「真實感受過(又叫體感分析)」才做設定上的建議。這樣的服務不見得要昂貴,也不需要花俏(簡稱高科技電子花車),有經驗的 fitter 可以用很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幫你完成。
買車就是一個決策,在公司做決策之前若沒有蒐集足夠的資訊那就是瀆職,若是個人的決策那就叫草率,不要跟錢開玩笑,買錯的最貴,省小錢花大錢不聰明啊!
為什麼多數人買到比較小的車架呢?因為坊間有傳聞:「寧願買小也不買大,買大就沒救了,買小還有救。」,但我要跟你講:「買小一樣沒有救,就跟買到小鞋一樣,車騎得痛苦,心裡也苦。」。請搜尋「沈沒成本」,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什麼是車架的大小?「頭管的長度」與「上管的長度」(前提是立管的角度不會太畸形,建議角度 73~74 度之間。)是衡量的依據。尤其是頭管長常常被忽視!
小聲跟你講一個秘密!咱們東方人身型(相較於同坐高的南歐人,義大利、法國、西班牙...),需要更長的頭管,短頭管的車騎起非常不舒服,重心趨前,肩頸到手腕的壓力大、膝關節負荷高、上半身沒有伸展...,原因找天再跟你們好好講。(其實很簡單,就是咱們軀幹長、手短。)
總之,bike fitting 是一個很基本的服務,應該每一家車店都要有能力提供這樣的服務,不然就是遜!然後車子要選好,沒有選小的就可以這種事,而且要注意頭管的長度,它跟上管長一樣重要。那個立管的長度就不用理它了,以立管長當車架尺寸只是蕭規曹隨,現代下斜管車架立管的長度只跟視覺有關,跟設定沒有太大關係了。
(本文盡量簡單,盡量少用專業術語,但這很難寫,因為 bike fitting 本來就是一個專業的學問,加減看看啦!)


Zuckerberg 你可以再機車一點沒關係!
首頁捷徑放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幹嘛?我管理的粉絲專頁一個都沒有在裡面,還要我去搜尋才找得到。
再 GGYY 就不要用了!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矣。
做這個研究有用嗎?
做這個能當飯吃嗎?
學這個是要幹嘛呢?
人就是會幹那種看似沒用、現在還不能當飯吃、不知道要幹嘛的事情,我們跟禽獸就是差這麼一點點而已。


「要挖金礦前,你先得有個銀礦。」


新設計的可調式龍頭,我應該要給它取個名字才對!
就叫 Caiman 好了!
南美洲的凱門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