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關於短鼻頭坐墊:坐墊乘坐與設置原理,短鼻頭坐墊的安裝與注意事項,還有發現一個原廠錯誤說明的解析

這篇文章2、3年前就寫了,那時短鼻頭坐墊剛開始流行,當時這篇文章掛在天空部落格上,但該網經過幾次主機轉換之後文章有點缺漏,而且我也想稍微修整一下文章內容,所以就重新整理一下,因為改的不少所以算是一篇全新的文章。

為什麼開孔、開槽、短鼻頭的坐墊愈來愈多?因為開孔、開槽的坐墊可以減少會陰的壓力、讓骨盆跟著脊柱向前旋轉,腰椎得以保持在中立位置,這就是理想的騎姿。而短鼻頭坐墊的效果更勝於只有開孔、開槽的坐墊,自然在銷售上就屢創佳績,其他坐墊廠商也會陸續研發、生產類似的坐墊,所以這類產品就愈來愈多了。

要講坐墊之前,先來講我們的屁股該坐在坐墊上的那個位置?
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但大部分的人思考的方向都錯了!怎說?我們坐在坐墊上的位置不是用「坐骨思考」的,而是用「恥骨合適」的。

所以在講:「我們該坐在坐墊上的那個位置?」之前,先來看一下你的屁股長怎樣?

下圖是一個人體骨骼模型,骨盆的構造。

「藍色」箭頭的位置叫「坐骨粗隆」,我們常測坐骨粗隆間距再多加幾公分做為選擇坐墊寬度的建議數據。後文會有圖文說明,這會跟你的騎姿、騎乘車輛的種類有關。

「紅色」標示的叫「恥骨下角」,這是骨盆跟坐墊中段直接接觸的位置,這才是你的屁股跟坐墊能否合適的客觀條件。這會跟後面我們講的BRP(生物力學參考點)有關。

對於臀部骨骼有了基本的瞭解之後,我們來看看實際上你是怎麼坐上坐墊的?

這是一張「坐墊乘坐示意圖」,所有的坐墊大致上都類似。

我們坐在坐墊上的那個位置?並不是用坐骨粗隆去找的,而是用大腿內側去貼齊坐墊的側面曲線,讓我們的臀部穩穩的被支撐在固定的位置(約略是紅色曲線的位置),之後坐骨粗隆就可以落在坐墊最寬廣的位置上了(約略是藍色橢圓的位置),你坐得太前面或太後面都會在踩踏的過程中被移動與修正,最終穩定的位置還是會符合這個邏輯。

另一個角度的乘坐示意圖。

我們常測坐骨粗隆間距再多加幾公分做為選擇坐墊寬度的建議數據,坐墊當然要比坐骨粗隆間距大,這樣才足以支撐坐骨。至於要加多寬,這會跟你的騎姿、騎乘車輛的種類有關。女性普遍有比較寬的坐骨粗隆間距,所以女性騎士適合較寬的坐墊。

這是SQ LAB量測坐骨粗隆間距與選擇坐墊寬度的方法,很多廠商也有類似的工具與作法。

再來講一下「坐墊乘坐示意圖」上面那個「綠色」線代表的意義。

先講綠色線怎麼來的?我們可以拿一個寬度7公分的卡尺或治具,沿著坐墊鼻端往後滑,直到坐墊中段也是7公分寬的位置停下,劃上一條指示線,這就是上面坐墊上的綠色線了。這是由selle Italia 的獨立研究單位 idmatch 所研發出來的方法,這條線的位置他們稱為Biomechanical Reference Point,中譯為「生物力學參考點」,簡稱BRP。

7公分是一個統計數字,代表的意義是「平均恥骨寬度」,而這條線的位置就跟你坐在坐墊前後的為置有關。這個BRP的位置是有「統計學意義」與「操作型定義」的,所以比坊間講的「甜蜜點」有用多了,後者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並無法實際操作與複製。BRP當然也只是一個平均的參考值,還是會有個別差異,實際的操作經驗是,大多數人在前後0.5公分的範圍裡可以找到合適的位置。

Idmatch放樣BRP位置的說明圖。

selle Italia 測試坐墊上標示著BRP的位置。

特寫鏡頭。

BRP這個概念有什麼用處呢?

以前在短鼻頭坐墊還不普遍的時候,我們紀錄各人的坐墊鼻頭與BB垂線之間的距離(saddle setback,下圖「座艙數據示意圖」的C參數。)來紀錄坐墊的前後位置,而且也利用這個數據套用在不同的坐墊上,但這並不是非常精準,短鼻頭坐墊差異更大,若我們引用不同坐墊之間BRP位置的差異值來修正這個C參數之後,這個數據就有被合理運用的價值。

現在除了selle Italia以外,selle san marco也用這個方法,捷安特也有類似的方法來轉換不同坐墊的安裝位置,只是他們用的寬度是8公分,但原理是類似的。

再來講坐墊要安裝在那個位置?

這是怎麼決定的呢?當然你得先做一次完整的Bike fitting囉!好的設定讓你的身體很自然的被「坐墊」、「踏板」、「把手」支撐著,這三個點提供了好的伸展與平衡,你會用最舒適、有性能的姿勢與動作來騎乘。

當然!如何Bike fitting是另一個更龐大的問題,我們先假設你已經有一個不錯的設定,只是目前你使用一張傳統的坐墊,現在你想要體驗一下短鼻頭坐墊,那我們要怎麼幫你安裝這張短鼻頭坐墊呢?

座艙數據示意圖,骨盆旋轉向前、腰椎保持中立、背部接近平直的姿勢,這是理想的騎姿。

藉由兩張坐墊BRP位置到鼻頭之間的距離(後面都簡稱這個距離為BRP)的差值來調整C參數即可。

舉例說明~

S牌的傳統坐墊Romin 143,實測的BRP是14.5公分。

特寫鏡頭。

BRP=14.5公分。

S牌的短鼻頭坐墊Power 143,實測的BRP是10.0公分。

特寫鏡頭。

BRP=10.0公分。

所以由上面幾張示意圖跟說明就可以知道,原來使用Romin換裝成Power(這裡示範的都是寬度143的),只要將坐墊鼻頭的位置往後退4.5公分即可。譬如舒迷使用Romin時C=7.0公分,在換上Power時C=7.0+4.5=11.5公分。在這個位置上我得到的是一個相同的座艙感受,踩踏時肌群的運用也沒有不同,但是跨下與下背會更舒適。

舒迷的車安裝Romin時的狀態。

同一輛車,車安裝Power時的狀態。

眼尖的你有沒有發現Power的座弓已經調整到很極端的位置?事實上很多人換裝這類短鼻頭坐墊都遇到類似的問題,甚至有些人的短鼻頭坐墊放不到正確的位置上。

Power的座弓前方可供調整的空間少很多。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可以使用後傾更多的坐管(譬如左邊SB32的坐管)或選擇立管角度較小的車架。

坐墊放置太前面會有啥問題呢?(如下圖右邊的騎姿)

1、重心前傾,手掌到肩頸的肌肉緊繃。
2、握下把的時候軀幹被迫彎曲,肺活量被壓縮。
3、握下把時頸椎過度伸展。
4、踩踏時膝伸肌群(臀大肌、腿後肌群)徵召不足、膝伸肌群(股四頭肌)負載過度。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裝不到位置仍然沒有什麼感覺呢?因為他的臀大肌失憶很久了,以前沒有足夠的徵召,現在也沒有,而且也不太握下把,所以不能夠體會這種感受。不要以為「臀大肌失憶症」跟我沒關係,不少頂尖運動員也有此困擾,一般人更是普遍的現象,這是「坐式生活」帶來的後遺症。

現在我們不光只是買一輛車來運動就好,你需要一個好的fitter幫你做好bike fitting,更需要合格的「肌力與體能教練」來幫你改善姿勢與動作控制,不良姿勢與動作的影響力不只是在運動上,實際上它已經影響你的日常生活與健康了!

另外講一件事情,S牌原廠錯誤說明的解析。

這是原廠的安裝說明,上面是Power、下面是Romin,如果你看懂上述文章,你就可以發現這個安裝建議並不正確!

14.5-10.0=4.5,所以並不是3公分,國小畢業的人都知道上面那個圖是錯的。

兩張坐墊尾巴切齊,鼻端後退3公分來安裝是錯的。

因為BRP的位置並不一樣。

BRP的位置切齊來安裝才是對的。

鼻頭的距離是4.5公分,而且可以很明顯的看出Power的尾部比較長。

一張Romin有27.0公分,若鼻頭減去4.5公分就只剩下22.5公分了,少了1.5公分才合於UCI的規範,所以Power在尾部加長1.5公分就可以滿足最短24.0公分的規定了。

UCI規定坐墊總長度不得低於24.0公分,Power就剛好是240公分長。

瞭解這些有助於我們安裝坐墊到合適的位置,也可以知道原廠的建議與數據不可以盡信,還是要有求真的能力才是。

最後給大家一個思考題,休閒車用坐墊或一部份三鐵車坐墊並不適合直接拿卡尺量BRP的位置,知道是為什麼嗎?要如何解決?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標度率(scaling law 又叫「尺度」)

這是什麼?

如果   X兩個物理量有關係,我們可以用下面一個關係式來表示之間的關係~




是一個常數,所以上式可以再簡化為~




K1 時,我們可以說XY是「線性」關係,

K1 時,我們可以說XY是「超線性」關係,

K1 時,我們可以說XY是「次線性」關係。

這個「尺度」的關係最早是由伽利略在1638年在一本名為「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書中所提出的。

舉個實際的例子~

面積跟長度的平方成正比,體積跟長度的立方成正比,所以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來面積跟體積的2/3次方成正比,而這是一個「次線性」關係,K2/3

以生物體來說,體重跟體積成正比(若密度不變的話),力量跟面積成正比(肌肉的截面積),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生物體的力量跟體重的2/3次方成正比」。

而這是可以驗證的!化學家利茲克(M.H. Lietzke)就利用1956年奧運舉重比賽的成績來驗證。我們知道舉重比賽是按體重分量級的,所以只要分析各量級選手的成績跟體重的關係即可。

利茲克利用對數座標來分析,他把~




取對數,即成為~



這意味著在對數座標圖上XY應該是線性的關係(一條直線),而直線的斜率就是K,就是下面這張圖。

線的斜率約等於0.675,跟理論值0.667(就是2/3)很接近。奧運會舉重比賽的成績幾乎完美的驗證了「一個生物體的力量跟體重的2/3次方成正比」的理論值。

因為其中K2/3是小於1的,所以相較於體重的增長,力量的增長速度是比較慢的,所以我們才會發現體重愈重的人背蹲舉要超越2倍體重會比體重較輕的人困難些。

另外,為什麼造大船比較節能(省燃料費)?縮尺模型怎麼模擬阻力(風洞或水槽的流速跟比例的關係)?甚至是服用藥物的劑量都是「次線性」的關係(不是跟體重成正比的)。以上這些都可以由「標度率」(scaling law 又叫「尺度」)來解釋。


摘自「萬維鋼.菁英日課」新書「尺度」物理祖師爺的洞見。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舒迷大叔愛亂講2018/3月

我們追求的是「平衡」而不是「對稱」。
有太多頂尖運動員的身體或動作是不對稱的,但他們的運動表現之所以還那麼優秀,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平衡,而不是硬要做到對稱。


我坐過很負能量的計程車,如坐針氈而且至少半天心情不好,下車時都很想叫他付錢給我,這對我傷害太大了。


昨天去跟台北一家知名車店的經營者聊聊,順便觀摩學習一下。
聊到現在不要說有很多代理商沒有作為了,連車廠自己都是價格的亂源,到底有沒有想要維護好一個經銷與服務的體系呢?
若想跳過經銷體系直接銷售給消費者也 ok,電子商務的技術與觀念夠成熟了,但不要想腳踏兩條船,最後只會把自己的市場價格搞爛了,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懂,最好也別混了。
老實講,現在的產品差異化實在不夠大,價格也不合理(就跟NASA跟SpaceX的差別),服務也沒有整合,消費者當然不買單啦!
長期而言,我覺得自行車產業應該回去看看金屬車的黃金年代,一輛車應該的合理價格在那裡?再來思考消費者要的是什麼?
我的答案就是~
1、合理的價格:現在的車賣太貴,因為錢都拿去做行銷,另一個原因是低效,接受新資訊太慢。
2、客製化需求:大量、單一規格的商品不能滿足消費的購買慾,整天想賺快錢。
3、深度的服務:自行車零售業應改成自行車服務業,服務是個技術活,這是可以做出最大差異化的地方,但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勝任的,用心的店家可以創造出不可被取代性。
4、整合供應鏈:前端設計製造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後端銷售得不到前端的支援,一個產業分崩離析,浪費資源空轉。
5、整合相關產業:自行車只是一個工具,訓練、競賽、旅遊、時尚、科技⋯,多得是東西可以玩,相較之下,現在產業還停留在石器時代。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茫然的時代,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繼續走老路下去還只會更糟,一個產業整個被淘汰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其實根本不用自己瞎想,多去參考一下科技業、服飾業、等等產值更大、速度更快的產業即可。
保持腦袋的開放性很重要,我們得學習點新東西,一句話描述現況~
「你未來會的失敗原因,正是你以前成功的原因。」


自行車功率計將又有一波降價,人人有功練已經不足以形容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價錢是便宜了,但多少人懂訓練?每個使用功率計的人都得去 K 一整本書才會使用功率計嗎?(我告訴你,讀完了你還是不會,因為訓練不是只有這樣。)
確實,運動訓練是個博大精深的學問,功率訓練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人終其一生也只能研究一個特定領域,運動訓練學的廣度、深度可見一斑。
但如果製造商只是製造、販賣,但並不推廣、教學、研發更容易的使用方式,甚至還自己搞「高大上」,那這種東西對消費者而言就不是必需品,不會大賣的!
要如何推廣?
第一級:初階的使用方法應該要簡化到不用看書就能做到人人能上手的地步。
第二級:可以做簡易的分析與應用。
第三級:結合其他訓練(肌力訓練、自行車專項技術訓練),成為一個完整的訓練體系。
這就要常態性的辦講座、教學課程、研討會等,但目前的狀況是代理商自己都只有少數的人懂。
另外,結合現在的電子變速系統,成為「競賽級自動變速系統」,也是一個整合的運用。
現在的功率計根本就是大才小用,就跟在當年在瑞士專利局當公務員上班的愛因斯坦差不多。
簡單的講,就是伯樂還沒出現。


功率=轉速*扭力
扭力=力*力臂
在短曲柄當道的時代,你知道除了換短曲柄之外,你還要幹嘛嗎?
轉速有最佳化與極限,當曲柄變短就是力臂變小,所以你得增加「力」的量,尤其是在爬坡的低轉速工作區間。
所以不練力量,短曲柄對你的效益就有限,提升力量的訓練就是肌力訓練。
你懂肌力訓練嗎?不懂就趕快去搞懂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個教練來教,邊練邊看書學習


有一個 C 牌的車全世界沒有實體經銷商,只有網路銷售,還活得不錯,可見這個銷售方式是可行的,但其實他們的服務蠻爛的。
那裡爛?
1、三腳貓的裝車水準,跟車的價格及零件品質不配。
2、什麼尺寸配什麼把手、龍頭都是固定無法更換,甚至一體式的把手,不能滿足不同的設定需求,跟 Bike Fitting 普及的潮流背道而馳。
3、配件、齒比、套件、輪組...可選擇的很少,甚至不給選。
4、東西買來就是日常服務的孤兒,得要自己找熟識的店家保養維修。
5、網站語言介面不友善。
對於其他品牌商,你們大可以學習他的優點、改正他的缺點,隨便找都有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至少人家幫你實驗過這種 B2C 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
至於店家,只要你具備相關的能力,你一樣可以分一杯羹。譬如我常幫想買他家車的客人做 Bike Fitting、重新走線裝車、日常維護保養...,其實買這個牌子的客人都是很優質的客戶。
商機無限,不要整天靠北靠母的啦!


超級跑車不是誰都可以做的!
你家的車大部分都賣幾萬美金,有一天突然做一輛 30 萬美金的車,傻瓜才會去當白老鼠買你家的車。
例如法拉利之所以是法拉利,因為它為競賽而生,從 1950 年第一場 F1 賽事至今都沒有缺席過,多少天才車手、技師、車隊管理創造出輝煌的紀錄,所以我們才會想要買他家的車。
保時捷亦然,經典的 911,獨一無二的造型,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做腳踏車門檻雖低,但是你的歷史在哪裡?你的風格在哪裡?你的技術在哪裡?沒有這些,9 根管子的東西想要賣 4、5000 美金?傻瓜才會買單。


科學家說休息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應該要去做一些平常不太做但是不太需要動腦筋的事情。
今天我洗碗、吸地、整理廚房、整理儲藏室...
我想我應該有充分休息到,呵呵!


我的版上很多泰國朋友,但是「翻譯年糕」翻的泰文實在不行啊!
AI 翻譯什麼時候才可以達到「實用」階段呢?


無人車將改寫人類移動需求的歷史,這將是未來幾十年產值最大的產業之一。
這個涉及的不只是新能源、機械設備、數據處理、自動控制、道路設計、交管思維⋯,還涉及安全與道德問題,很多東西得重新思考與討論。
這天應該很快會進入初始階段,我會非常樂意試用,我已經厭倦開車、停車、坐捷運、坐公車了,我更不想聽計程車司機碎碎念。
至於軌道運輸,那應該留給長距離移動使用、飛機應該留給洲際交通使用、火箭應該給 星際交通使用。


現在很多車店都想做 bike fitting 了,很好!
但你們不要只想把這件事情搞複雜、搞花俏、搞昂貴了。做這件事情需要更多相關的知識、更熟練的技術,但服務的價格卻會愈來愈低,你應該要想怎麼化繁為簡、直指核心,想什麼才是簡單、有效就能幫客戶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且這不只是投資一次費用就能解決的,如果你不是那種能夠持續學習(會追蹤最新資訊、持續進修、買書回來看⋯)、經常練習、經常反思問題的人,那我勸你還是不要花這個錢,淌這個混水。
多少人花錢買設備、花錢上課之後,幾個月之後設備幾乎閒置,久而久之技術就生疏了、知識就忘記或過時了,而且幾乎沒有翻盤的機會,花這些錢還不如拿去玩還比較爽。
你得要這麼認真持續學習,花那麼多錢買設備,但為何市場卻趨向更平實的價格?因為正確的方向應該要讓更多人接受這這項服務,不是一年只做幾個展示性的昂貴服務,服務量的增加才是正確的。
請你思考一下,若你一個月拿不出二位數字的服務頻率,就是至少10個以上啦!甚至應該更多。你的這些投資都是浪費、你都不夠用心,或者你根本就不是適合做這件事情的人。
不要把這件事情想得太浪漫了!(寫得像勸世文,呵呵!)


續上篇。
其實 bike fitting 設備是愈來愈便宜的,以前在研究單位用的設備都是千萬等級的,約10年前降到幾十萬至一百萬以內,現在降至十幾萬到幾十萬,所以不是購置成本愈高愈好,若是10年前買的,價值只剩1/10,若是20年前買的,價值只剩1/100。
設備的功能其實沒有進步,只是愈來愈便宜、舊的設備折價很快,尤其是電子式的,機械式的好一點。
相關的知識也愈來愈豐富、普遍,故弄玄虛已經唬不了人了,甚至你得瞭解更多相關的訊息、結合不同的專業,共同為客戶服務。
但如果 bike fitting 服務的費用還是居高不下,接受服務的人還是寥寥可數,那這個技術肯定完蛋!
那這個服務的未來在哪裡?
1、普遍,要讓每一個騎車的人都接受更好的服務,這才是正道。
2、平價,一個月服務 30 位客戶不需要工作 90 個小時吧?一個上班族一個月的工時約是 160 小時,你覺得你的服務費應該收多少?你需要收 1 萬元以上的服務費是因為你的服務數量少於 10 個人,但你的經濟學根本不及格,而且服務水準跟價格不成比例。你不如一個人收10萬、一個月做一個人就好,傻瓜才會相信你比較厲害,死當!
3、結合供應商提供客製化的商品需求,完成新世代零售業的服務型態,所以 fitter 是一個專職的工作,三腳貓可以退散。
4、結合運動訓練與活動,你要知道的事情不只是一個罐頭式的服務的套路,好的 fitter 必須有訓練的相關知識,尤其是肌力訓練,因為這才是跟動作與姿勢最相關的,能量系統訓練次之(功率訓練只是能量系統訓練的一種方式)。
賣設備也是一門生意,但是賣設備的人不一定會告訴你這些事,但更多的人是迷信設備就可以帶來客戶,天底下沒有速成的專家。
看起來好像 fitter 的工作愈來愈辛苦,但其實是愈來愈重要,而且也必須要走上真正專業的道路,至於一個 fitter 的收入則會有很大的差距。
開店就賺錢嗎?門可羅雀跟門庭若市背後是有原因的,進入門檻愈低的行業,生存的門檻就會愈高,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的。


證照不是能力的證明,它只是讓你有個藉口成為持續訓練與專業的人,持續訓練與持續學習才是重點。
我的證照都過期了,但我持續做我認為對的事,你呢?


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人「想贏」,另一種人「想贏得爭論」。
這兩種人是完全不同的思維,也會有不一樣的行動力,當然也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十年後,會滿街都是電動車了,你會有很多選擇,品牌、外型、預算⋯,開特斯拉一點都不特別。
但因為有特斯拉,才會讓這種景象提早個幾十年到來。
有沒有你?這個世界最終的樣子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既定的時間表。
而「時間」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2009 年的今天,我服務了第一位 bike fitting 的客人。9 年來我已經服務超過 3000 人,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
今年有很大的變革,除了兩年前就開始的教學與設備開發業務以外,在「96單車」的系統內,我直接訓練更多的 fitter 直接為大家服務。
不過今年沒有慶祝活動,明年再來好好慶祝一下,譬如買鐵牛打九折、報名上課打九五折、做 fitting 請吃老闆娘做的蛋糕...,哈哈哈!


一個再好的 fitter 也沒有辦法幫你突破生理極限!
公路車幾何就是不適合裝 aerobar,硬要裝就得考驗你的髖關節活動度。
如果公路車裝 aerobar 就會有三鐵車的效果,那大家就不用買三鐵車了!不是嗎?
與其裝個不好用的 aerobar,不如設定好公路車,讓你有一個順暢的下把位。
從運動力學上看公路車與三鐵車的異同
http://suhumi007.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17.html
騎著你的三鐵車馳騁於海岸線,不要騎去山裡面
http://suhumi007.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36.html


我花了 3 萬多買的照相機,結果都沒有拿來拍,我都用 3 萬多的 iPhone 拍。
早知道多買一支 iPhone 就好。


現在不看任何比賽了!
現在只對比賽後背後的競賽有興趣。


連PRO的支承墊都愈來愈高了!有看出什麼趨勢嗎?
F1使用風洞超過30年了,到現在車輛的設計都還有進步空間,腳踏車普遍使用風洞還是最近的事。
由實驗的數據顯示不是趴得愈低風阻就愈低,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趴得愈低輸出愈低,兩者必須找到最佳化。
另外每位騎士的髖關節活動範圍有差異,這也是一個依據。
還有過低的支承墊會讓頸椎承受過大的力量,這是運動傷害風險的考量。
設定上,沒有愈多愈好或愈低愈好的現象,只有最佳化的建議範圍,依照騎士的狀態來決定多一點或少
註:TT BIKE跟TRI BIKE不一樣,但有異也有同,在這個部分的觀察是一致的。


當某一資源從寡佔變成普及之後獲得利益的仍然是少數人。
只是資源寡佔時獲利的是擁有資源的人,而資源普及後獲利的是善於運用資源的人。
擁有資源的人並不等於擅長運用資源的人,差別在於腦袋而不是口袋。
我舉個例子~
現在大家都可以申請個部落格當部落客,也可以在FB申請個粉絲頁,也可以在Youtube上申請個頻道上傳影片...。
看似有更多的管道伸張發聲權,不需要登報、不需要出書、不需要上電視,但是你的文章、影像要怎樣才會有流量?
沒有好的文筆、思路,也沒有好的口條、顏值...,什麼都不用想了!
社會愈進步,人的差異愈大。
城市愈進步,城鄉差距愈大。


我們拿起相機學攝影,學的是「觀察人生的眼光」。
我們去訓練中心鍛鍊身體,學的是「使用身體的能力」。
我們拿起書本、打開視頻、音頻,學的是「使用腦袋的能力」。
這都是終身可以受用的。


只有一流的人才懂得欣賞一流的人,三流跟二流的一起混,這種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開車回家的路上,聽著廣播電台,起步到停車,剛好播完一首波麗露舞曲。
發現愈接近家車速愈快,到家樓下剛好爆棚了,呵呵 🤭!


這些人為什麼會答應跟徐曉冬對戰?難道不知道自己不堪一擊?
我想他們應該真的不知道,因為長期作假到自己都以為是真的了,加上周邊的人瞎起哄,搞得還以為要去教訓人家呢!
我輩深以為誡啊!


如果有人跟我講:現在生意難做,都是網路上一大堆在賣西的啦!bala bala...
我會跟他講:你他媽的 10 年前就這樣了,你怎麼能活到現在才找到這個理由呢?bala bala...


國內的一些 Makerspace(自造者空間)都在搞塑膠的3D列印⋯
其實這些東西的實用性太低,還是車床、銑床、CNC機台、⋯這些工具機實用與基本。
先賣一台腳踏車來買一座車床好了。


抱歉!我對笨蛋的耐受度很低。
話說終於找到一個理由可以買一台投影機,而且明天就要用,所以找了一台有現貨的買,而且還有送布幕喔!
但布幕沒有跟著庫存,要跟廠商下訂之後兩週內才會送達。
幹!這種人應該早一點被 AI 取代。


很多人的都是這樣,都想要從外面、別人那裡找快樂,這種願望永遠不會實現的。
而且我們最好遠離這種人,你不是救世主,他們會先毀滅你。
快樂是什麼?是發自內心的滿足!別人無法填補你的缺憾,你得自己找到。


龍頭長度為什麼需要庫存 6~13 公分(甚至14、15公分)?
因為每一個人對於上半身伸展的需求不一樣或現有車架不見得是最佳化的選擇,不同長度的龍頭是最後調整與收尾的工具。
如果一個品牌商、代理商都不懂這個道理,也沒辦法支援零售經銷商或 fitter,那只能任由 oem 業主的宰割或經常被消費者嫌棄,因為你們跟本不瞭解零售及客戶服務的細節。
不要低估了新世代零售市場的潛力,只想依賴 oem 市場大量出貨或期待消費者穿清一色制服商品的人,新世代零售業與深度服務的市場終將拋棄你。
10年來只有一個廠商可以支援我,其他的都在玩無菜單料理,最好你可以有米其林三顆星,自我陶醉總有醒來的時候。


自行車界、體能界有無數的進修課程,花錢上課、買新設備就了事了嗎?
上課不整理筆記、回家不練習,最好你是哈利波特投胎。
我已經夠懶了,你比我還懶,又沒我聰明(被我那個學霸老婆吐槽,只能改口說我自己是「小聰明」而已。),那你到底要混什麼呢?


女人是不是都要用那種可以燙豬皮的溫度來洗澡?
我再次相信女人應該跟男人是從不同星球來的生物。


一個好的職人需要好的工具🔧!
但如果你的技術與能力不足以駕馭這些工具🔧,那這些工具🔧不只不能幫你加分,你擁有它們這件事在形象上是減分的,因為你讓大家知道你配不上它們。
人貴自知,知道自己不行也是智慧,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最無知的行為。


今天早上握把鐵鍊蹲蹲了223公斤,晚上在捷運站面對長長的樓梯一樣無畏無懼。
訓練不是得很累、很酸才有用,大重量的訓練可以有效刺激神經肌肉,卻不會有強烈的疲勞感。
兄弟姊妹們,重訓就是要做的重,其他的都是浪費時間。
訓練強度跟訓練量一樣重要,但若時間、精力有限,我會選擇訓練強度而不會選擇訓練量。


昨晚我跟老婆說:結婚週年紀念,明天晚上有什麼計畫?
老婆:什麼計畫?你太晚跟我 book 了!
舒迷:⋯⋯(好樣的,根本就是學我的。)
老婆:要有熱熱的水。
舒迷:哈哈哈!


一個老師的功力不在於整理課本的重點,而是告訴你課本裡沒講的東西,那才是你自己讀不到、不能理解的。
而且沒有武功秘笈這種東西,只有經驗的傳承與不斷的練習可以達成。


一個知識工作者,若案頭上只有幾張認證書跟上過課的講義,而沒有幾本該領域的基礎書籍或最新版的專業書籍,就算有再多先進設備與搶手商品,那我們還是可以了解,這是個沒有「自學能力」的人。
沒有自學能力有差嗎?這就像動物與植物的差別,你覺得有沒有差?
呵呵🤭!


花錢買器材 ≠ 專業能力
你可能知道,但始終當個懶惰的人。
可以騙得了別人一時但騙不了長久,騙自己又太傻!


為 14 億人的市場放棄 2300 萬人的市場是「一個理智的行為」。
雖然可恥,但很有用。


自由市場經濟之下,民族主義、環保等的意識型態只是行銷資源的一部分,產品銷售最終決定的關鍵仍是~
東西好不好用、價錢合不合理!
不然那些整天仇韓的輿論有讓LG、三爽變少嗎?還有反中的氛圍之下,小米、大疆一樣爽爽賣。
嘴巴說不要,帳單卻誠實得很呢,哈哈哈!
這也給總想要活在「愛台灣」保護傘下的企業一個啟示,「做好你的產品,賣到全世界」才是真的。


各個知識領域都存在著「方便法」與「究竟法」。
究竟法講得是事物不變的真理,方便法講得是類比、譬喻,雖不是真理但很接近。
要瞭解究竟法得要有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不然就是對牛彈琴,不知所云。
方便法讓人略知一二,稍微進入專業的領域,但這不是最真實的,雖稱不上錯誤,但精神意義上還有一大段距離。
舉例~
一公斤到底多重?
方便法:4°C時一公升的水重。
究竟法:6.62X×10的−34次方kgm2s−1 的普朗克常數。(你最好知道什麼是普朗克常數啦!)
一公尺到底多長?
方便法:地球的赤道至北極距離的1000萬分之1。
究竟法:光在真空中行進 1/299792458 秒的距離。(你當然不會知道怎麼測量光速啦!)。
還有
深蹲膝蓋可不可以超過腳尖?
公路車坐墊的位置用KOPS法決定。
...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