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運動表現、身體適應與疲勞狀態,從訓練的兩個模型(一般適應症候群、適應與疲勞模型)開始談

運動過一陣子的人都知道訓練的重要,但是~
1、 訓練為什麼會讓你進步?
2、 為什麼需要休息讓身體恢復?
3、 訓練的強度、訓練量如何影響訓練的效果?
4、 什麼是訓練過度?
5、 什麼是撞牆?
6、 哪些方法是有效的恢復手段?

要回答上述幾個問題我們要先介紹幾個模型(Model)

首先出場的是「一般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pative Syndrome; GAS)」,如下圖示意及說明。

圖一

如圖一,「一般適應症候群」是廣泛運用來解釋生理或心理上,生物體對於外界環境的刺激與適應狀態的一種模型,在運動訓練對於運動表現(紅色曲線)的反應也能解釋。

我們從時間軸上的幾個區間來看。
Ⅰ:這區間叫震盪期,運動員因訓練而讓身體疲勞,這區間的運動表現會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而逐漸下降。
Ⅱ&Ⅲ:這兩區間叫阻抗期,身體因訓練結束後開始產生適應。Ⅱ區間可以恢復到原來的運動表現水準,Ⅲ區間甚至超越原來的運動表現水準,而且會延長一段時間。
Ⅳ:這區間叫衰退期,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因失去外在刺激太久而逐漸衰退,若更長的時間之後甚至會衰退至低於原來的水準。

這是最常來解釋訓練效益的一種模型,從Ⅰ、Ⅱ到Ⅲ又叫「超負荷(Overloading)」與「超補償(Supercompensation)」,就是說運動訓練要提高刺激(訓練強度與訓練量),身體經過一段恢復期之後就會超過原來的運動表現。

所有的訓練基本上就是在操弄這個模型,以肌力訓練來當例子~
1、 增加訓練強度:同一個動作用更重的重量。
2、 增加訓練量:同一個動作做更多下、更多組數。1&2都是「超負荷」的一種方法。
3、 給予適當的恢復期,讓運動表現到第Ⅲ區間,達到「超補償」的目的。
4、 在Ⅲ區間尚未達到Ⅳ區間之前,再安排一個「超負荷」的訓練,周而復始。

所以這樣訓練運動員就會一直進步、一直進步、一直進步…,是這樣的嗎?才沒有那麼好咧!大概只有初學者會有一段這種蜜月式的訓練成效,短則兩、三個月,長不會超過半年,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的進步就會停滯,這就叫「撞牆」。
圖二

如圖二,訓練會因為訓練的「邊際效益遞減」(能吃得下的訓練量與能加的訓練強度有限),而不會出現「超補償」的現象。
也可能因為訓練的刺激太大(訓練過度),身體產生的適應不足甚至受傷,花了更長的時間還沒恢復。這時「一般適應症候群」的模型就不足以解釋或解決這些現象與問題了。

這時候就要換「適應與疲勞模型(Fitness Fatigue Model)」來解釋。
圖三

圖三「適應與疲勞模型」是把圖一「一般適應症候群」的運動表現(紅色曲線)拆分為身體適應(綠色曲線)與疲勞狀態(藍色曲線),簡單的講就是「身體適應+疲勞狀態=運動表現」。(疲勞在基準線以下,是負數的)

身體適應(綠色曲線)是在身體一開始接受訓練刺激之後就開始的,刺激產生適應,身體適應逐漸上升至Ⅱ區間的尾聲才開始下降。疲勞狀態(藍色曲線)始終在運動表現(紅色曲線)的下方。身體適應(綠色曲線)與疲勞狀態(藍色曲線)是同時發生的。

我們若希望有圖一的運動表現(紅色曲線),就要好好的控制身體適應(綠色曲線)與疲勞狀態(藍色曲線)。

圖四

如果只是一直增加訓練刺激,而沒有好的控管身體疲勞,就會出現圖二的這一條紅色曲線,圖四就是拆分來解釋圖二的。

所以訓練不只是一直增加訓練刺激,還要有效的控制疲勞與恢復才行,因為兩者是同時存的。如何增加「身體適應」與控制「疲勞狀態」呢?以肌力訓練為例我們來談談。

訓練強度(增加重量)與訓練量(增加組數或每組的次數)都很重要,但肌力訓練的目標首要提升「最大肌力」,即使是耐力運動員都需要在提升最大肌力之後再轉換成超長肌耐力。所以當你可以完成更多訓練量之後,應該要逐漸增加訓練強度(更重),所以「更大的肌力」才是訓練目標。

當你使用漸進式超負荷到達瓶頸(撞牆)的時候該怎麼辦?
1、 拉長恢復時間:
初期也會有效,但隨著恢復時間拉長,疲勞狀態減少但身體適應也減少,之後運動表現依然停滯。
2、 週期性的規劃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最有名的就是NSCA的「團塊式週期」,分為解剖適應期、肌肉生長期、最大肌力期、爆發轉換期,大致上訓練強度愈來愈大、訓練量愈來愈少,然後再周而復始的操作就有機會持續進步。這是有效的週期性訓練規劃,但週期太長、顛峰期太短,僅適用初學或少數運動項目。
3、 更換訓練動作:
同一個動作一直操作對於身體的刺激會鈍化但疲勞仍會累積,所以更換動作可以活化刺激。但更換的動作也要是同一類型的訓練項目,譬如背蹲舉換成前抱式蹲舉或握把式蹲舉…,這些都是針對下肢的訓練,換一輪之後再回原來的訓練動作,仍有機會進步。
4、 分解訓練動作:
分解一個動作來訓練累積的疲勞會比完整的做完一個動作所累積的疲勞要少。譬如傳統式硬舉可以切一半分成低位半硬舉與高位半硬舉,這樣可以做更重或累積更多訓練量。
5、 使用變動強度訓練:
以背蹲舉為例,在蹲下再上升的過程中,往上約1/3的位置會有一個「障礙點」,通常失敗的地方都在這裡,這時候就可以使用變動強度來訓練。舒迷的背蹲舉最大肌力160公斤,但我曾經使用140公斤槓上重量加上40公斤的鐵鍊(變動強度),總重180公斤完成。因為鐵鍊是變動強度,在障礙點的時候沒有超過160公斤(約等於140+40*0.33=153.2),但超過障礙點之後可以超負荷超過160公斤,做幾輪之後再回固定訓練強度仍有機會進步,臥推、硬舉等大肌群訓練動作也適用。
6、 使用不穩定動作或不穩定器材的訓練:
由雙腳對稱的訓練動作變化為單邊或不對稱(一前一後)的訓練,不穩定性增加,迫使穩定肌群增加負荷,當穩定肌群功能提升之後,再回復對稱訓練的運動表現就有機會更好。
另一種使用不穩定器材來訓練也是增加穩定肌群的參與,譬如會搖晃的槓、槓上掛會搖晃的負荷。但做這種訓練時人要站在穩定的表面,因為不穩定的表面會大幅降低超負荷的效果,要重量沒重量、要動作幅度沒動作幅度,效果不彰。
7、 整合以上的方法:
永遠都有人在嘗試更有效的訓練方法,把所有有用的、高效的訓練都整合在一起綜合運用,然後就會有一種新的訓練法。
每一個訓練動作都建置多樣的系列動作經常更換,使用鐵鍊、彈力繩製造變動強度,使用不穩定器材組合,適當的使用減量訓練期,規劃有節奏的訓練週期變化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甚至更多今天沒提到的方法。

以上講的是如何控制因訓練而產生的適應與疲勞,如果是單純訓練後的恢復呢?伸展、按摩、冷水浴…,不好意思!這些都沒有明顯的實驗數據來支持。

目前公認有效的恢復手段是~
吃好:
運動補給不用談訓練後多久才開始吃,運動補給是在運動前就開始的。ACSM的教科書講,訓練前3小時就要進食,訓練或比賽中也要補給,訓練後更要補給。不要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均衡的飲食最好,運動營養學也是需要瞭解的。
睡好:
睡不好談何恢復?訓練後通常比較好睡,如果睡眠有障礙要尋求醫療的協助,但很多人是沒時間睡,這時你得減量工作或玩樂,睡眠是訓練的要素之一。除了早睡早起睡足8小時之外,訓練後的小睡片刻(20~30分鐘)也很有幫助。
動態恢復:
在高強度訓練或比賽後安排一個短暫的低強度運動有助於恢復,也可以在極疲累的訓練或比賽之後數天持續進行。強度要低、訓練量要少,這才是重點。有人以為這是「排乳酸」,其實乳酸在停止運動後沒多久就不見了,你做的其實是「動態恢復」。

總結,訓練其實就是在控制「身體適應」與「疲勞狀態」的學問,追求那麼一點「超補償」的堆疊。這不是拼命增加訓練量或增加訓練強度就好,經常要用迂迴的戰術,有時也要放鬆一點,說是一種藝術也不為過,因為運動訓練的排列組合無窮多種,但這些都要建立在運動科學的基礎之上,有效的作法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理論依據。

看完有沒有躍躍欲試啊?記得去找一個好教練,這種事情自己做不來的。現在訓練中心愈來愈多,趕快開始練吧!用對方法才會才會愈練愈強壯。





2019年11月1日 星期五

舒迷大叔愛亂講2019年10月

我看很多肌力教練給學員的課表不是很理想,我看最大的問題就是~
「主從不分啊!」
把補強動作(每組8下以上)當主訓練,做得很累沒錯,但效果有限。
主訓練要嘛強度要夠,5RM 以上甚至 1RM;不然就是速度要快,1~3 下重的爆發力訓練;高階一點的則是變動強度訓練,鐵鍊或較粗的彈力帶。(這個懂得更少了)
一次訓練的內容可以沒有補強訓練但不能沒有主訓練,一個沒有主訓練的訓練只能對初學者有效而已。
如果你練了一陣子(持續半年以上),練得很累但沒啥進步,那你應該要換教練了。


「專業人士」你得自立自強啊!
網路上常常看到那些抱怨社會不尊重專業的文章,說什麼專業被踐踏、這是社會不進步的原因啦...,然後大家就瘋狂轉發。
等一下!你是不是誤會什麼事了?
首先,「專業」的定義不只是「比一般人好一點」,而是要有「明顯被識別出來的氣質」,你得精進、自律、注意細節、累積經驗...才能達到的。
其二,要能經濟獨立,你要有說不的能力,要拒絕想要踐踏你專業的人,不需要淌混水才能過活,這樣自由市場裡誰能強迫踐踏你的專業呢?
再來,要能讓準客戶容易找到你,如果你的客戶是特定族群,你只要對特定族群行銷即可,反之你的頻寬得更大一點。沒有人不想賺錢,只有想賺賺不到才會嫌錢髒,用你的專業賺錢是人生最驕傲的事。
還有一點,要珍惜你的專業,不要隨便做免費的服務,你自己不珍惜時別人也不會珍惜你的專業,但當有「歷史意義」的價值時,被尊重比價格還重要,但這種事發生的機率很低。
再加一點,要選擇正確的戰場,你得找專業的空間、有系統的論述你的專業觀點,不要和非專業人士在公共討論區筆戰,那是浪費時間的。
最後(真的最後,不囉嗩!),要經常檢視是否高估了自己的價值?還處於業界前沿嗎?資歷老但是沒有持續學習的人,很快會就被滾滾洪水淹沒,不要自以為能力還很好。
方向正確很重要,但知道自己的定位更重要,而目的地只是個持續移動的目標而已。


這應該不是秘密了。
周青(越野跑、超馬選手)今天在自己的限時動態裡貼「握把高箱彈力帶蹲」230公斤,這還沒算到彈力帶的張力喔!
我估計他的體重應該沒有超過70公斤,這已經超過3倍體重的重量了。
耐力運動員不只要做重量訓練,而且要超負荷,要壓大重量,你的主訓練是要能讓你更強壯的。
不要只是做那些補強訓練,不然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需要抽籤才能得到的資格,表示報名費太便宜了(台北馬),NT:1800-算什麼!
應該要漲價到隨便報都報得到的價錢才是合理的價格,而不是用成本來算的。
這也是我常去鬍鬚張吃午餐的原因,不用排隊喔,哈哈😄!


大稻埕還保有一些地方特色,跟我二十幾年前在台南的生活經驗類似。
路邊攤麵店,今天若有營業,就會在路口點一盞燈泡,熟客路過就會知道今天有開。
我成長的年代,見證台北市西區的沒落與東區的繁榮,有一陣子人都跑去東區了,但現在西區有了新的景觀,而且還保有舊式的生活。
蠻喜歡這種復古的感覺。
(華亭街豬腳麵在這裡賣超過50年了,我大概10幾年前才第一次吃過。)


笨蛋才在那邊算成本的啦!(iPhone 11)
不然你不要買呀!
不要買呀!不要買呀!不要買啊!
(空谷回音)


電話那頭:「舒迷車坊嗎?我現在在你們對面,我可以過來參觀嗎?」。
舒迷這頭:「抱歉!我沒有接受參觀,但我可以接受採訪,謝謝。」。
這樣回答可以嗎?呵呵🤭!


以前大一普通物理學是物理系的教授來上課的,老師第一天就把上課、考試規則講清楚說明白。
其中有一條是說:「如果考試總成績不及格,網球打得贏我也可以得60分。」。
結果這位大叔是校友杯10屆冠軍🏆、王思婷老爸的球友,所以這一條有講跟沒講一樣,根本就是拿來炫耀的,就跟「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樣。
大叔都很壞的,不服來蹲。


USD 1,500-以上的成車根本不應該交給組車廠組裝的。
應該出套件給車店由技師組裝,而套件的規格應該是由設定師依照客戶的需求開的。
這個產業應該要「工作重分配」,去蕪存菁。
擋人財路,真是不好,哈哈😄!


人們需要的是一個睡覺過夜的地方,不見得要找旅館。
人們需要的是一個洞,不見得需要買電鑽。
人們需要的是一杯牛奶,不見得要養一頭牛。
人們需要的是一件衣服,不見得要買縫紉機。

新的行業由此誕生。

人之將X其言也善。
馬雲說未來是服務業的世界,
解決問題就是服務業的服務項目,有很多可以創造商機的地方。


環保的背後其實有很多的不環保。
原則上我是支持環保的,但我不拘泥於表象上的一些做法與行為,我們有去思考根本的問題與作法嗎?
真正的環保需要一點科普知識(還不是真正的科學)與研究方法(科學思維的邏輯),但現在環保是一種民粹與商業行銷,牽涉的利益非常龐大。
最環保的作法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是減少人口,少生一點就對了!


高價化對於消費產業沒有幫助!
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話說一年多前,音響展結束後一兩天我到一家音響店買東西,進門看到剛從音響展搬回來的器材,還沒有就定位但看起來頗壯觀的,沒有上百公斤也有 5、60 公斤重,是一組黑膠唱盤。
看起來價值不斐,雖然我大概知道這一套可以換一輛進口汽車,但還是要裝俗辣問一下,可是不能問太專業的問題,譬如可以裝幾支唱臂?有沒有真空吸盤?軸心是磁浮的嗎?...,我就問最俗的問題:「老闆這一台唱盤多少錢?」。
老闆就跟我說:「這是最頂級的唱盤,光盤就要一百多萬...,但是如果你有興趣聽 LP(內行的才不講黑膠唱片咧!),可以買這個入門款,才 NT:168,000- 而已,很多人都是從這個盤開始玩的...」。
旁邊放著一個單薄的唱盤,跟這組完全不能比,確實是入門的沒有錯,但也要 168,000-,還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發聲的,錢好像沒有那麼好賺喔?!(還需要放大器、喇叭...)
我說:「喔!我得先把我家的貓「處理好」,不然應該沒有這個福氣享受...」,這個遁逃的理由不錯吧,哈哈哈!
大家知道嗎?一個音響展,幾百個展場,為期3、4天,只有幾千個看展人次,然後東西愈賣愈貴,根本沒有「新血輪」會進場,這個產業注定沒落、凋零。
轉換一下場景。
這一輛是 S 牌頂級的比賽車,我們跟汽車品牌 M 牌聯名合作,非常有收藏價值,一輛只要三萬塊(美金)。如果你只是剛入門,我們這裡有最新碟煞 12 速無線電子變速器的空力車,一輛只要 NT:168,000- 就好,很多人都是從這輛車開始玩的...
最好是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價值觀混亂好不好?!
一個產業要有「基本盤」才會有穩定的市場,不反對有更好的東西被研發出來,但如果只會追高,而沒有普及化的商品,這會嚇跑新血輪的,而進入一個不良的循環,導致產業的萎縮與沒落。
至於我去音響店買什麼?呵呵!


為什麼 BMI 不是一個合理的指標?
一般說法是如果你的 BMI 大於25,你就超重了 ,可是有研究發現,那些用 BMI 判斷為稍微超重的人,壽命反而更長。那難道說我們應該把 BMI 的合格線從 25 提高到比如說 28 嗎?不是的。
BMI = 體重 / 身高的平方。
我們用 H 表示身高,按比例來說,人的體積應該跟 H^3 成正比。再假設身體的密度是 M,那麼體重就應該是跟 H³M 成正比,所以 BMI 就是 H³M/H²,跟 HM 成正比。
這也就是說,哪怕全都是身材特別標準、特別正常的人,也是身高越高、身體密度越高,他的 BMI 就越高,所以 BMI 高估了高個子的肥胖程度。
而且因為肌肉的密度要高於脂肪的密度,如果一個人經常健身,體脂率比較低肌肉比較發達,他的 BMI 也會上去。
這不是調整合格線的問題 ,現有的 25 這個合格線可能很適合普通身高、普通體脂率的人,但是不適合那些特別高或者特別矮,以及體脂率特別低的人。
事實上有人統計過 NBA 球星,每個人的 BMI 都是超標的,難道說這些人還不夠健康嗎?
節錄自萬維鋼的菁英日課3


BMI,這個身高體重指數,是比利時統計學家凱特勒在十九世紀提出來的指標,BMI=體重/身高^2。
這個公式並不是對統計結果的數據擬合,原理並不是正態分佈和標準差,而是一個簡單的數學理論。
直觀地說,BMI描寫了人體對外界造成的壓強。
比如一個人躺在床上,他的身體跟床的接觸面積大小,是和身體的尺度—— 大致可以用身高代表—— 的平方成正比,而這個人的體重就是他給床的壓力,所以BMI是壓強。體重高不等於肥胖,大個子本來就應該體重也高 —— 壓強大才是真肥胖。
當然,根據我們在文中的分析,BMI 對身高很高的人來說仍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只用體重、或者用體重除以身高、或者用體重除以身高的立方,那些算法或者更不公平,或者根本看不出來胖瘦。
BMI 的優點在於它只用體重和身高這兩個最容易測量的參數,就能大致上判斷一個人是否超重,這實在太方便了,像保險公司直接拿來就可以用。不用BMI,你就得再加測腰圍、體脂率這些參數才能綜合判斷,而且還得制定複雜的判斷標準,結果對健康水平的預測還未必能比BMI好很多。
其實我們常用的指標往往都是這樣的。體溫並不代表病情嚴重程度,智商高能力不一定強,GDP不能描寫全面的經濟發展水平,銷量不等於質量—— 完全依賴這些指標當然是愚蠢的判斷,但是它們能提供很多信息,而且能快速提供信息,所以是我們做判斷第一個要問的指標。
節錄自萬維鋼菁英日課3


跑步訓練5週了,跑速與距離都不斷增加,唯獨我的體重還是在90.0正負0.5的範圍,不動如山。
希望一個月後我的最大肌力還可以維持在95%以內,這樣就很理想了。
呵呵🤭!


把我的老錶拿出來!(910XT&EDGE800)
哥還是有在比賽的,雖然用的是古董錶,其實還是很精準的。


有人問我:「bike fitting 護照」是什麼?其實就是一份簡化的 fitting report。
多簡化?我一般給客戶的 fitting report 至少 3 頁 A4 Size,還有一些擷取分析的照片,但這份「bike fitting 護照」只有 1 頁 A5 Size(半張 A4),若扣掉圖例其實只有四個參數 ABCD。
一個訓練有素的 fitter,可以依據這四個最重要的數據幫你設定飛輪車、租賃車、試騎車或你朋友短期借你騎的車子,但現在都什麼沒有!飛輪車騎起來怪怪、試騎車試不出所以然、你根本不會把租車子來比賽或旅遊當一個選項。
如果每個騎車的人都做過 bike fitting,都有一份 fitting report (簡化之後就是「bike fitting 護照」),那就會有很多的應用,讓產業衍生很多服務,但真正得到利益的是消費者。
沒人幹的事我來做,不然我怎麼有立場罵業界不長進呢?所以我說:「簡化才是最重要的事,而不是複雜化與綜藝化。」。
「bike fitting 護照」就是一份簡化的 fitting report,只有四個參數,可以廣泛的應用。


我每天要抱Kuri 下樓7、8次,她只會爬上不會下樓,不然就在樓上唉唉叫。
還有一隻美美躺在樓梯上擋路。
這就是舒迷大叔的日常。


一體式把手、特規龍頭愈來愈多,
bike fitter 你們的戰場來了,帶著武器與一身的能力上吧!
而車廠真的太高估他們經銷店家的能力了,而這會是一場災難。


三個月才陪老婆逛菜市場一次,一定要紀錄一下的啦!


把拔:臭皮蛋,你長大要好好孝順你馬麻啊!
皮蛋:喔!要怎麼孝順呢?我不會ㄟ。
把拔:只要她回家你就去黏著她,這樣簡單吧!
皮蛋:這麼簡單喔?
把拔:對啊!可是你幾個姊姊都學不會,不然怎麼會有你呢?
皮蛋:喔!好!
把拔:你有乖。
臭皮蛋真的有孝順媽媽喔!


今天中午去金仙魚丸買排骨飯外加一支雞腿,點餐的大哥很霸氣的對廚房講~
「來!給這位先生挑一支大一點的雞腿。」。
哈哈哈!最好是你們家的雞腿大小支差很多,我看那個品管吼,大概可以控制在 ±0.005 公克以下的啦!
但是店家這樣講,客人聽起來就是很爽。
那以後車店賣車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講~
「來!給這位帥哥挑一輛大一點的公路車,XL 的好了。」。
哈哈哈!


Kuri 妳看!
那麼多人騎車的姿勢那麼糟糕,
把拔就還有事做,不會失業了!
哈哈😄


想想人類的祖先在十幾萬年前陸續走出東非到達世界各地,憑藉的就是基因裡的拓荒探險精神。
工業革命之後,生產線與過度分工箝制了人的思想,以至於教育與人生的目標都錯亂,以為追求安定才是對的。
你應該要重新認識你自己,找回最原始的能力,發揮基因賦予你的動力,創造短暫一生的最大價值。
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根本不是原始的本能啊!


其實「編輪」就是一個預力結構。
......................
大三修過一堂「預力混凝土設計」,這是 2 學分的選修課程。
開課的老師是「材料力學」的老師,這是 3 學分的必修的課程。
材力通常每班會當掉 1/3~1/2的人,所以沒人敢修這個老師開的選修課。
好不容易湊了大三、大四總共 5 個同學來上課,結果學期結束,5 個人都過了,而且最低的還有 75 分。
預力混凝土設計其實是蠻有趣的課程,這就是一些原理與施工的照片。
而這種結構是到處都有的,你每天過的高架橋、一般的橋樑都是。甚至一些大跨距的建築物也會使用預力樑,譬如禮堂之類的。
而我也在營造廠擔任採購專員的時候買過「預力鋼絞線」跟「錨頭」。
鋼絞線跟套管是在讚灌漿之前就先預埋在結構體裡面的,灌漿後等混凝土達到 28 天設計強度之後才可以用油壓機拉張力,拉到設計張力之後的樑中間會稍微拱起,最後再把管道與錨頭灌漿封閉。
預力樑在吊升的時候只能勾兩端,不可以吊中間,而且不可以翻倒,不然結構就會破壞。


在路上騎電動平衡車與電動滑板車的人很危險!
因為他們是最宅的一群人,四體不動、肌力不足、反應不良。
如果不小心壓一個坑洞就會摔個狗吃屎。
應該要穿戴全套的護具。(但那是不可能的!)
騎滑板車與平衡車至少應該要戴安全帽。


不要以為做免費的服務是慈善事業,其實是因為你的技術還沒有到可以賣錢的水準。
真正的慈善事業是收受益者的錢,再拿資源去給弱勢者使用。
賠錢做慈善也是很低層次的奉獻。
不值錢的事才做免費的。


公路車油壓系統是擋不住的趨勢。
該買的工具還是要買一買。


報馬仔說現在外面的健身房裡,妹紙都流行做臀推。
傻傻的,屁股要翹還有很多動作可以練。
舒迷大叔有多動作可以讓妳做得嫑嫑的好嗎!


「你要用價格去證明你的價值!」
今天我去吃麵線,吃了 30 年的那一攤麵線,有一陣子沒去了,吃完要付錢的時候我問老闆娘(其實是老老闆的女兒):「有沒有漲價?」。
她說:「沒有!」。
我說:「應該要漲,太便宜了!」。
我常去其他認識的車店,看了他們收的工資我也說:「太便宜了,要漲價!」。
我拿東西給我的學生幫忙做,我都問他們:「這個你跟客人收多少?」。
我都會說:「太便宜了,我多給你一點。」。
我去杰瑞那裡,我問他:「這個你收多少?」
我也跟他說:「你收太便宜了,做慈濟的嗎?要漲價!」。
.........................
永遠都有人想要削價競爭,因為他們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如果也要跟他們比低價那就是不長進,如果不是,你就該用價格去證明你的價值。
技術服務的價格沒有天花板,只要市場接受,就是合理的價格,如果不是,市場也會告訴你。
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是你!


騎姿到底要拱背、收腹、立骨盆?還是直背、挺胸、屈髖?蝦式、蟹式、山女魚騎姿是什麼?
人家都登陸月球 50 年了,我們還在道聽塗說?祖傳秘方?自由心證?隨性腦補?不如回歸最基本的解剖學、肌動學、動作原理來理解。


金澤馬賽前團練(10/10),大家都完成21.0公里了。
比半年前名古屋城市馬半馬快3分鐘完成,腳沒有掰咖,還可以。
開心囉!


很多人投資自己太少,但整天想發財。
當你的價值、視野、知識都還不夠的時候,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投資的。
尤其不要去研究股票、個股表現、K線之類的,因為比你聰明的人都玩過了,而且也都賠過一屁股了,你只是再次去當炮灰而已。
除了投資自己,你還得好好規劃一下自己的人身保險,那是你最後的防線,不捨得花錢買保險的人我只有兩個字送你~
「笨蛋」!


社會發展愈現代化,人們就愈不會想生小孩,因為農業社會人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工商業社會人就是負擔,全世界都一樣。
做環保最重的事或說方法其實就是少生一點人,多一個人就多一分消耗,消耗地球的資源。這比你搞資源回收跟綠能都還有效。
反正以後勞動力會由智慧機器取代,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大家都不生,那人不就絕種了?哪會!還是有人會想生的,還有不小心生出來的,哈哈😄!只是不需要鼓勵,不需要強迫,不需要欺騙,不要生的就不要生。
生太多人的地方,你光叫他生少一點沒用,人還是一直蹦出來,要減少人口出生率就協助他們現代化、城市化,之後他們就不會想生了。
不要以為你的基因有多好,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等級的人後代也很普通,而歹竹也會出好筍,這都是機率問題,我們都是智人的後代,十萬年前從東非走出來的。
沒人繳稅怎麼辦?去跟機器課稅啊!去跟機器的所有人課稅,因為機器取代人的勞動力,所以由取代人的機器來繳稅。
簡單講,無需擔心出生率下降的問題,這反而是好事,這才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今天早上,老闆娘幫我報了 2019 名古屋城市馬拉松半馬組,所以 3 月份除了當叫練帶老闆娘去參加名古屋女子馬拉松以外,我自己也要跑個半馬。
半馬的運動量其實不大,比一場 51.5 的標鐵還要少,但是強度還是有一些。雖然 113 都比過了,但這對我來講還是一個新的經驗,尤其現在體重都是 90 公斤以上的狀態。
我想給自己一個目標吧!我希望在最大肌力持續提升的狀態下,可以在 2 小時 30 分以內完成半馬。對我來講跑步是玩票性質的,持續提升肌力才是我的興趣,深蹲下次目標 165 公斤。
馬照跑、箱子照跳,重量還是要壓的!
哈哈哈!
後3個月完全沒練直接上場,結果2:48完成,後面確實欲振乏力,還是要認真訓練。
所以這次金澤馬就認真準備了。


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同行,不同專業一樣隔一座山。
201N年(哪一年我忘了!)我去上海車展,遇到一位台商,他做自有品牌,都是登山車的東西,主要銷歐美,有知名選手加持,還算賣得不錯。
晚上酒過三巡之後他說:「你們騎跑車(公路車)的只會拼公里數,每台看起來都一樣,有什麼好玩的?我們歐福落的喔,才是真正接近大自然,而且每一輛車的設計、特性都不一樣。」。
呵呵!真的是這樣嗎?那是你沒騎過跑車吧?或者說沒多騎幾輛跑車吧?每一輛騎起來都不一樣的哩!
當然更不用講bike fitting了!你就算搞過N輛車,沒用力看過人體解剖學、不了解生物力學、沒學過動作原理、⋯,你一樣不會了解。
現代社會分工愈來愈細,跨領域需要重新學習的。


5,000-塊就可以做好的事,不要花50,000-塊來做。
我這樣說你都會同意,但換到真實的事件上,你就會忘記了。就像你本來會投籃的,但是有人阻擋你一下,你就投不進了,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你見的場面還不夠多、技術還不夠精進、思考還不夠深、意志力還不夠堅強,你被迷惑了。
簡單的講,你太嫩了,呵呵!
你能否理性看待一件事?可以自我檢核一下。


我騎過的車,比你用手指頭彈過的車架還多。
哈哈😄!


有人說金澤馬之後要復出騎車了,呵呵!


RETUL FIT 最近又修正了他們的建議數據。
其中 KFOS(類似 KOPS)的數據是決定坐墊前後位置的參考。就是當曲柄呈水平方向時(示意圖還沒有水平),紅色箭頭指的參考點與藍色箭頭的參考點在水平方向上的距離,紅色在前是正數、藍色在前是負數。
RETUL FIT 裡的 KFOS 的數據,最早是+10~-10mm,後來改成 0~-10mm。這個時代的數據我覺得坐墊的位置幾乎都太前面,尤其是跟 BG FIT 比較的時候,坐墊的位置經常趨前 10~20mm,所以決定坐墊位置時我不太參考這個數據。(還有人常常罵我不正統)
BG FIT 用的是 KOPS 的一種類型,這種方法還比較有參考性。所以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以前很多人去做 RETUL FIT的 bike fitting 之後,坐墊位置都會推到很前面。
所有這類決定坐墊前後位置的數據(KFOS、KOPS 或回歸公式運算)我都只是拿來參考而已,最終還是要看「髖膝發力平衡」與「手與坐墊的負荷平衡」來調整。
後來 RETUL FIT 跟 BG FIT 合併,這個數據改成了 -10~-40mm,向後修正了不少,這時候 RETUL 跟 BG FIT 的數據就不會差太多了,這次改成 -5~-35mm 只是微調。那我們要問,以前那些建議數據在幹嘛?還有人誓死捍衛?可笑!
這個過程告訴我們,不要盲目相信原廠給的數據,要多參考不同系統的數據,更要找到最原始的需求來滿足,最原始的需求即是「平衡」,凡是不平衡的設定都該被懷疑。
懶人包:
RETUL FIT 裡的 KFOS 的建議數據給了四次。
第一次:+10~-10mm
第二次:0~-10mm
第三次:-10~-40mm
第四次:-5~-35mm
你看差多少!但你的設定需要因此而改變嗎?當然不是。
一件事情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這才是專業人士該知道的事情。


用什麼態度與技術來閱讀論文?
論文都是權威的嗎?
怎樣理解資訊的品質?
以下供你參考。
..................................................................
這是今天(10/12)李翔知識內參提供的資訊~
我們常常在媒體上看到大量科學研究報導,怎樣分辨哪些值得相信呢?VOX 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 7 個幫你判斷科學新聞可信度的技巧。
第一,明白“假設”和“理論”之間的區別在科學裡,假設是一種科學家提出的解釋,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觀察得到驗證;而理論指的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有一些嚴格數據支撐的。如果作者頻繁使用“理論”一詞,但是沒有給出相應的實驗數據,那麼這篇文章的可信度就會大大降低。
第二,注意“選擇偏差”。科學研究中,科學家不可能給世界上每個人單獨做一次實驗,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一個較小的群體進行研究。可如果他們對研究對象的選擇沒有達到隨機的標準,研究就會受到選擇偏差的影響,導致研究結果具有偏向性。比如說,一些研究者傾向於招收大學生進行研究,因為他們更樂於參與實驗,但大學生不可能代表所有群體。
這就是為什麼來自全國代表性樣本的民意調查數據,比在互聯網上對任何人開放的非正式民意調查更可靠,即使互聯網調查參與人數更多。
第三,不要混淆相關性和因果關係。通常,科學家們會發現兩個不同的變量是相互關聯的。比如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都增加了。這表明它們可能是相關的,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其中一個變量是導致另一個變量發生變化的原因。很有可能這只是巧合,通常需要進一步的測試才能揭示兩者的明確關係。
第四,尋找幾個關鍵詞:雙盲,安慰劑和對照組,隨機測試最可靠的研究,尤其是臨床試驗,通常被認為是隨機的,有安慰劑和對照組的,雙盲的研究。
在嚴格控制的研究裡,通常會有兩個組,一個叫實驗組,另一個叫做對照組。在醫學研究中,對照組通常會得到安慰劑,比如發給實驗組的是藥,發給對照組的是形狀一樣的糖丸,這是為了區分藥物的實際作用和參與者的心理預期作用;
隨機,指的是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雙盲,指的是研究人員和參與者都不知道哪些是實驗組,哪些是對照組,只有設計實驗的人了解全部的信息。還是以藥物研究為例,一個雙盲的藥物研究,護士並不知道她給參與者的藥是真藥還是假藥,這是為了避免她的行為中的細微差別會影響病人。
如果你正在看臨床試驗,心理學研究或者動物研究,但它並沒有出現以上關鍵詞,而且沒有一個很好的理由進行解釋,那麼,你就可以質疑研究結果。
第五,注意利益衝突。利益衝突有多種形式。如今,科學和醫學出版業最關心的是財務問題。例如,某個研究者獲得了一家公司的資助,該公司能從其研究成果中獲得利潤,或者,這個研究者可能與公司有關係,比如擔任董事會成員或無薪顧問,因此他有可能在未來從研究中獲得經濟回報。
第六,明白同行評議並不完美。同行評議(同儕審核)是一種審查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幾位獨立的專家評審提交給期刊的論文。一般來說,如果論文沒有經過同行評議,這個期刊的質量就不高。
但是,評審員並沒有被要求盡其所能地確保結果是絕對正確的。所以說,同行評議通常是有幫助的,但並不完美。在論文的研究結論得到重複驗證之前,我們不能說這篇論文的結果是完全可信的。
第七,並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是好期刊。一篇論文發表在專業期刊上並不意味著它就是一項很棒的研究。期刊和論文的質量都是參差不齊的,一流的期刊有時也會發表有缺陷的研究。
評估科學期刊影響力的最常用的指標是影響因子(IF)。影響因子本質上是一種受歡迎程度。它計算了一個期刊的論文在其他論文中被引用的次數,相對於這個期刊自身的論文發表數。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這篇論文對於科學研究工作的影響就越大,也就越可靠。
以上就是7個幫你判斷科學新聞可信度的技巧,希望對你有啟發。


每年都看一下,可以知道三鐵裝備的趨勢,還有誰最強?
Bikes
Cervelo – 489
Trek – 258
Felt – 190
Specialized – 184
Canyon – 179
Quintana Roo – 122
Argon 18 – 117
Scott – 103
Giant – 84
BMC – 77
Ceepo – 65
Cannondale – 47
Ventum – 43
Liv – 32
Dimond – 24
Cube – 23
Orbea – 20
Fuji – 18
BH – 10
Pinarello, Simplon, LOOK, Ridley, Airsteem – 9
Wilier, Kestrel, Planet X, Factor – 8
Parlee, Factor, Merida – 7
Stevens – 6
Kuota, Boardmann, Blue – 5
Storck, Rose, Guru, Garneau, Rose, Colnago – 4
Litespeed, Diamondback – 3
TriRig, Premier, Squad, Anchor, Cuierciotti, DeRosa, Pardus, Sopta – 2
Jamis, Epoca, Aerocat, Spinaro, Pacer, DEAD, Issac, ADR, Nodo, Softride, Java, Kemo, Piton, Serotta, Avacon, Silverback, Dolan, Griffen, Avanti, Dolan, Anderson – 1
Wheels (individual)
Zipp (including FlashPoint) – 1,596
ENVE – 460
Other – 455
HED – 259
Bontrager – 215
Aluminum (unbranded) – 209
Reynolds – 200
Roval – 185
DT Swiss – 176
Mavic – 148
SwissSide – 106
Vision – 88
Giant – 70
Lightweight – 60
Profile – 50
FLO – 44
Campagnolo – 42
Xentis – 41
Shimano – 40
FFWD – 40
Fulcrum – 30
Corima – 26
Token – 22
Airstream – 18
Knight – 16
Rolf – 15
Oval, EDCO, Alto – 14
Planet X, Felt – 13
SRAM, Princeton – 12
Black Ink – 11
Easton, Victoria – 10
Boyd – 7
American Classic, Hunt – 6
3T – 5
Red Crown – 5
Willier – 2
Groupsets
Shimano – 1,927
SRAM – 430
Campaganolo – 19
Vision – 1
Aerobars
Profile Design – 613
3T – 291
Bontrager – 261
Felt – 148
Vision – 143
Specialized – 133
Canyon – 118
Cervelo – 114
Giant – 99
Argon 18 – 82
Zipp – 79
Other (unbranded) 77
Ventum – 35
TriRig – 27
Shimano PRO – 23
51 Speedshop – 16
Oval Concepts – 14
Easton – 10
ENVE – 9
Syntace – 12
HED, Deda, Planet X – 7
Drop (road) bars – 7
Pedals
LOOK – 676
Shimano – 654
Garmin (power) – 400
Speedplay – 314
PowerTap – 130
Favero (power) – 70
Other – 47
Time – 40
Power Meters
Garmin – 400
Quarq – 367
PowerTap – 177
Power2Max – 177
Stages – 117
Favero – 70
Rotor – 66
Pioneer – 63
SRM – 63
Shimano – 31
4iii – 23
Verve/InfoCrank – 9
Saddles
ISM – 857
Specialized – 312
Fi:zi’k – 269
Cobb Cycling – 203
Bontrager – 166
Selle Italia – 88
Other (unbranded) 66
Shimano PRO – 59
Dash – 50
OE spec’d – 43
Prologo – 29
Fabric – 24
Profile Design – 23
SMP – 23
Selle San Marco – 11
Syncros – 11
SQ Lab, Speed + Comfort – 9
Terry – 8
Koobi – 6
Serfas, Ergpro – 3
WTB, Forte – 2
Oxygen, Tioga, Infinity, Bi Saddle, Velo – 1
Front Hydration
Profile Design – 625
X-Lab – 600
Other (unbranded) – 190
Integrated – 175
Torhans – 32
PRO – 6
Rear Hydration
X-Lab – 636
Integrated – 394
Profile Design – 236
Other – 102
Tacx – 70
PRO – 30
Vision – 25
Topeak – 18
Speedfil – 16
Zip ties – 16
Elite – 16
Minoura – 14
TriRig – 12
Oversize Wheel Pulleys
Ceramic Speed – 417
SLF – 19
Fouriers – 17
Ceramic Cycling – 11
KCNC – 10
Digitid, Jet Stream, Other – 6
Token – 5
SCYS – 3
Raktus – 2
Berker – 1
Chainrings
Round – 2,199
Oval – 292


養成運動的習慣雖然很重要,但在已經過載的生活裡再花時間訓練也是有風險的。
降低你生活的壓力,充分的睡眠時間,均衡飲食,正確的運動策略,多樣的興趣嗜好⋯
人生只有一次,好好的經營吧!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給我的客人「終身服務」的。
對於承諾,我會比較謹慎,做得到的才會說得出口。
話說 9 年多前,我剛開始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阿波羅大廈裡開始為大家服務時,有一天一個客人問我:「舒迷,你的售後服務有沒有期限?多久之內還可以回來找你?」。
我說:「1 個月吧?你覺得如何?」。
他說:「可是我的車子還沒有那麼快買,可以久一點嗎?」。
我說:「好啊!不然 3 個月好了。」。
結果他 1 年之後才跟我聯絡:「舒迷你可以幫我看看嗎?買車後都還沒有回去調整過呢。」。
我說:「你回來吧!」。
買車的車店如果不能幫你放樣到位、處理疑難雜症,那就由我來為你處理吧!這樣服務才會有延續性。
隨著服務人數的增加、技術的進步、知識的增長,我覺得我愈來愈能掌握個別差異與疑難問題的處理。那些在我早期還沒有知名度、還沒有熟練技術的時候就信任我的客戶,我要怎麼回饋他們呢?
我覺得提供「終身服務」應該可以延續他們對我的信任,我也可以回饋這幾年的技能成長。
其實大部分的人,基本的設定架構是不會變的,只需要少數的調整即可,這些多半是裝備本身的差異,或騎乘之後感受的回饋而做的微調,當然你得要有掌握的能力,不然這就是一個負擔。
很多人會問我,這樣的工作量會不會不符和成本?其實根本不用擔心,每週大約只有 3~5 位老客戶、每次 20~30 分鐘,低於服務新客戶 1/4 的時間,這是我可以勝任的,而且這通常是在非常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要知道,我可有 3000 個老客戶可能會回來呢。
不要吝於跟你的老客戶分享你的成長,這是一個良性的互動,只有在這種氛圍之下,你的理念才得推廣。你問我的理念是什麼?我會告訴你~
「我希望所有騎車的人都要做 bike fitting,而且不一定要找我做,這應該是業界服務的標準。」


再跑一個半馬。
速度放慢一點,但後段的心跳與速度可以維持好一點,補給也比較不會失控。
最後一個訓練週,加油💪!


Bike fitting 不只是調車子而已!而在談矯正之前其實你需要的是「學習使用你的身體」。
爬坡的時候一直想要往前坐這樣對嗎?書上說騎車要髖發力、使用臀大肌,但我始終不能體會?
這時你需要的不是更昂貴的設備,也不是物理治療的手段,你只需要學習使用自己的身體就好。


(去年)剛剛去家附近常去的「男士理髮」理髮廳理髮。
理完我給理髮大姐 380 元,她退了 100 給我,她跟我說我記錯了!應該是 280 元才對。
太便宜了,應該要漲價。
(搬家後)我現在理一次NT:1,000-的。


多少人有「被害妄想症」?
你的個資有多重要?
你只是個無名小卒罷了好嗎!


我應該蠻無聊的,花 USD 225 買一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的袋子。
中間那個框是鈦合金的,而且缺貨很久了,可能就是因為它稀有的原因吧?!


每個人都該有一隻橘貓,是吧?


一定是生意不好,才會整天在這裡跑啊跑的,呵呵🤭!
今天跑27公里,一樣慢但心跳很穩,距離持續拉長,回家爬6樓樓梯還可以。


臭皮蛋!
把拔剛剛跑完一個超半馬回來,你擋在樓梯中間這樣對嗎?我的腳很酸ㄟ!
你這樣沒有孝順哦!哈哈😄!


練跑7週,雖然是極簡訓練,但我還是會紀錄幾個數據。
跑距/時間/體重
看著每次訓練跑距增加,心裡也踏實著。
跑距/時間就是配速,其實也沒有什麼配速可言,就穩穩的跑,訓練時間太短,沒有妄想增加跑速。
這個體重就有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跑量的增加,體重居然都沒有變化,都在90.0正負0.5公斤左右。所以我每次都覺得紀錄這個數據實在是蠻雞肋的,浪費我時間。
這7週可以明顯感受身體的變化,從一個每週追最大肌力的筋肉人,變成可以持續運動3小時以上的耐力運動者。
專項轉換真的需要時間,更需要一點毅力。7週真的是非常的緊迫,除非有點基礎體能,不然應該是來不及的。
現在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1睡覺,不知道跑完比賽還能這麼精進嗎?
呵呵🤭!


握把蹲最高220公斤,上個月還蹲215公斤(我還以為是210)。


10 幾年前一個前輩跟我講~
前輩:James!你知道比三鐵哪一個過程最難嗎?(James 是我的英文名字)
我說:我哪知?我又還沒比過!
前輩:James!我告訴你,付報名費最難,只要肯付報名費,後面都簡單了。
想想,其實還真的咧!
...............................................
半年前,我報了金澤馬,月底就要比賽了。


做滾珠螺桿與直線滑軌的廠商買公車車廂外的廣告有事嗎?
公車廣告是給「消費商品」買的廣告,不是給「專業商品」買的好嗎?專業人士不會看車廂廣告去跟你買東西的啦!
還有那個高速公路旁的T bar廣告也一堆頭殼壞去的老闆亂花錢。
呵呵🤭!


我們家阿咪是大姊姊,Kuri 下來就是她了,每一隻小貓都是她帶大的。
她的生活很簡單也很自在,每天看看窗外,不然就是找個地方窩著睡覺。
對了!偶而她會溜出去逛逛,但都是嚇得半死被逮回來。


我滑手機滑一天眼睛也沒事,
用電腦做 PPT 半天就眼花了!
這是正常的嗎?


鼎泰豐為什麼把廚房用透明玻璃展示出來?因為清潔、衛生、一致性是他們的強項,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而且高調的把它展示出來,差異化就此被拉開到無法超越的距離。
你知道你的強項是什麼嗎?想辦法把它展示出來,不要浪費你的才能了!
你知道你的強項是什麼嗎?想辦法把它展示出來,不要浪費你的才能了!


昨天晚上忘了調鬧鐘,早上太晚起床了不適合跑步,那就來練一下吧!
深蹲
150kg*1
120kg 3*3
RDL
120kg 3*3
臥推
55kg 5*5
下課!


孩子!把拔馬麻有肉吃,你們就有湯喝。
要不要學一點技能,把拔帶你們去賺錢錢💰啊?
哈哈😄?


臭小子陳暘國中就沒補過英文,整天帶著耳機聽英文歌看YouTube脫口秀,高中會考A+。
老師推薦他去比「專業英文詞彙」檢定,這個比賽大多是二、三年級的同學去的,結果他一年級就拿亞軍,要代表學校去比全國賽。
看來他常常嫌學校英文老師發音不標準是有所本的,呵呵🤭!


我騎車常握下把位的,沒騙你,有影片為證。
好懷念啊!2012年去騎花東2日,晚上住玉里安通溫泉區。
義書真厲害,邊騎邊錄影,手持的喔!(黑衣人就是我啦!)


今晚當陪練員,選手跑21公里,我騎車。
運動的人就是那麼樸實無華。
不是跑步就是騎車,不然就是壓重量。
哈哈😄!


今天中午慶祝老爸 80 歲生日🎂,至親齊聚一堂,難得的餐會,大家都很開心。


老婆的邏輯。
老婆:那個誰誰誰到現在還不會自己搜尋資訊,整天問來問去的,自己不會找資料啊?
舒迷:對啊!那妳也可以學學 Google Maps 導航,到時候要去哪兒就去哪兒。
老婆:我沒有方向感,你會就好,我要去哪兒你就帶我去哪兒。
舒迷:那麼簡單的事也不學一學。
老婆:我不要啦!


看一下,想一下。
那些靠人口紅利生存的產業,海嘯要來了,要趕快逃喔!


我一共騎過 2 次 Ubike,一次 5 年半前、一次兩個月前。
我很肯定 Ubike 的商業模式跟運營水準,但我發現 Ubike 的設計有幾個問題。
1、把手太低,至少要抬高 10 公分。
2、坐墊可以調整的上限高度太低,至少要再加 5 公分。
3、坐管角度太大,至少要再少 2~3 度。
以至於重心太前傾、腿的伸展不足,高個子騎起來很不舒服,手酸、膝蓋痛。
短距離通勤還可以忍受,不要拿來運動騎太長的距離。
常常看很多人騎 Ubike 在河濱運動不似通勤,這個不建議。



成大校友路跑社出國前最後一次團練(也不會有偷練了)。
圓滿成功!


09 月:跑 96 公里 / 15 次、重訓 / 1 次。
10 月:跑 120 公里 / 8 次、重訓 / 1 次。
週日比賽,盡力而為了。
跑完我也可以寫一本書了,哈哈哈!(大誤)


舒迷車坊的服務,就是那麼的樸實無華,但不會枯燥。
是那麼的知性、幽默、有效與舒適。
歡迎您來體驗,用過的都說好啊!
哈哈😄!


我覺得這就是假平等,浪費大家時間。
招聘本來就不是公平的事,雇主有他的需求與考量。
不然阿貓阿狗都來,然後再請你回家等通知,但他早就把你淘汰了。
這樣比較好玩嗎?智障規定。


明天飛機要飛3個多小時,老婆跟我說這架飛機沒有「個人影音設備」。
我說沒關係,我現在不只不看電影,連飛機上的免費影片也沒興趣。
那我都做什麼呢?
看書?沒有!懶得帶書出門。
睡覺?有時睡一下。
我大多是在聽「音頻」,類似有聲書的專欄,各種領域的都有,科技、歷史、商業⋯
還有就是整理手機裡的照片,平常沒有時間做的事,現在困在飛機裡剛好可以整理一下。
你在飛機上都做什麼呢?


要出門幾天,晚上帶我的Kuri 散步,回來再幫她洗澡。
可愛咧!


我覺得逛街比跑馬拉松累ㄟ!怎辦?


來展望台看夜景,遇到兩位居酒屋出來的大哥,他問我們那哪來的?我說我們台灣來的,他就很熱情的跟我們聊了一下。
他問我們為什麼台灣人喜歡到日本玩?對香港的局勢有什麼看法?還跟我們介紹當地的特色,當然日本的酒類也是值得推薦的,哈哈😄!
有趣的經驗。


幫我的鐵牛🐂找到吉祥物了。IL BISONTE
(查了一下,是義大利🇮🇹的皮件牌品,台北的Bellavita 有專櫃。)


選手報到!
你來自哪裏都寫在號碼布上了。
告訴你補給吃什麼?好貼心喔,有麝香葡萄喔!(我跑太慢,應該吃不到了)


富山車站裡的炸白蝦飯盒,非常棒!


度假村有溫泉♨️不稀奇,有天文台才特別。


日本🇯🇵石川縣羽咋市,以曾經發生外星人👽事件聞名,所以是日本外星人愛好者常聚集的地方,還有認證考試喔,哈哈😄!


經研究發現,常看「英國研究」的結論可以保持身心愉快。
哈哈😄!


同樣的,做高單價自行車的店也可以「藏起來」,開在巷弄或二樓以上。


誰有夜市抵用卷的呢?
可以賣給我囉!


台灣有8點以後(甚至更晚)起跑的馬拉松賽嗎?
6點起跑實在違反生物時鐘,至少3點就要起床了。


練兩個月,含正式比賽跑了258公里。
一個全馬
一個超半馬
兩個半馬
好多個十幾公里
更多個五到八公里
我依然是90公斤!
#跑步不會瘦
#有氧不會瘦
#我沒有要瘦
#我穿XXL的跑褲
#我穿XXL的完賽紀念衫


小徑車或折疊車可調整的空間還是有限,高個子買之前要評估清楚。
我的鐵牛什麼尺寸都可以放得出來的啦!


紅綠燈還有10秒,我不想跑過去了!
我等下一輪好了,我要散步回家,一個禮拜以內我都不想跑步。
不!我要改成兩個禮拜。


拔啊~!
那個臭皮蛋很討厭的啦!
飯飯都被他吃光光了。


炒冷飯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哪有天天拍新影片的啦!哈哈哈!
在開口式輪胎 Clincher 以及新興的無內胎式輪胎 Tubeless 流行之下,還有人用管胎 Tubular 嗎?其實還是有很多人繼續使用管胎的。
我是老派的,不喜歡用補胎劑,我都帶備胎,其實就是把堪用的舊胎折疊起來。我也不喜歡雙面膠,我都用「耐熱強力膠」或專用的管胎膠黏管胎。
這是幾年前拍的影片,我看起來好年輕喔!哈哈哈!
管胎安裝 part1-by suhum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0FF1-QqEA&t=26s
管胎安裝 part2-by suhum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gKwkQXdxEM


我的金澤馬全記錄
賭一口氣
3月份去名古屋,老婆跑了一個馬,我跟著去閒著也是閒著,所以也報了一個半馬。因為名古屋是女子馬拉松,男生只能玩「城市馬」,只有半馬跟1/4馬可以選。但跑半馬的人倍受歧視,甚至大會都以「見習生」稱之,所以當大家說下一馬要跑金澤馬的時候,我說我也要報名,其實就是賭一口氣而已。
開始訓練
3月份半馬我可真的是完全沒練,靠基礎體能跑完的,但後面1/3真的蠻嗆的,所以我深知要去跑全馬沒有訓練是不行的。4月還練了幾次,但沒多久我就又回到每週追最大肌力的日子,直到8月底結束一季的「怪獸肌力教練研究班」之後才開始練跑,所以真正練跑就是9月跟10月的事。
從文獻瞭解,從一個完全肌力型的運動模式轉換到一個超長耐力型的運動模式至少要8週,我現在剛好只剩8週了,而且還要扣除一兩週的減量,所以皮得繃緊一點啊!搬家後我就住大稻埕的東邊,往西就可以到水門外運動,所以自然的就把大稻埕外河濱公園當做訓練基地,這裡的防洪牆非常高,早上8點以前都可以擋住東邊升起的太陽,真的是非常好的訓練場所。
第一週第一次訓練,早上5:30起床6:00出門跑了4公里多,覺得狀況似乎沒有半年前好。休息一天之後覺得恢復得不是很理想,所以就多休息一天,但隔天跑似乎也有點浪費時間,大約隔36小時是比較理想的間隔。36小時怎麼算?如果今天早上跑,那明天就傍晚跑,這樣就有接近36個小時啦!
前三週週間都只跑5、6公里的短距離,週末才跑稍微長一點的,而且常常覺得這裡痛、那裡怪的,身體還在適應這種高度重複的長時間運動模式。直到第四週才加入第一次的肌力訓練,是以下半身最大肌力為主的訓練內容。
第一個月跑了15次、96公里、一次重量訓練,我覺得這一整個月都在適應運動模式,每天都在觀察體能恢復的狀態。訓練時間大約1小時左右,所以訓練中是沒有補給的。
第五週開始把跑距拉長,至少都是10公里以上的訓練,休息的時間也拉長,通常會隔兩天才跑一次。第六週開始訓練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所以開始練習使用補給。第七週開始使用三鐵錶監控心跳與跑速。10月10號跑了第一個半馬,時間比3月的比賽快不了多少,但跑完是有點餘力的。10月14號跑第二個半馬,這次後半段的心跳比10月10號更低一些,狀況又更好一點。10月16號跑了一個超半馬26公里,正式結束比賽前的主要跑步訓練。第七週結束之前又做了一次肌力訓練,第八週減量週只跑一次6公里,再來就是等待週末正式比賽了。
第二個月跑了8次、120公里、一次重量訓練,其中包含了3次半馬或以上。兩個月一共跑了216公里,跑完第三次超半馬我才覺得我已經準備好可以去跑全馬了。
極簡訓練
沒有間歇訓練、沒有閾值訓練,因為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只能先適應長時間的有氧。連肌力訓練也很少,不過之前練的夠壯,還可以撐一下。前面六週只看時間跟路旁的路標來練習,第七週才開始看心跳與跑速。我的目標很簡單,沒有要跑多快,就是把42.195公里跑完。
經過2個月的訓練與準備,我知道自己的速度大概就在那裡,90公斤的體重加上短時間的訓練,不能定太高的目標,我跟老婆講希望5:55可以完成就好,最後完賽時間5:55:16,只晚了16秒。
關於裝備
3月份名古屋跑半馬天氣很冷又下雨,氣溫大約11、12度而已,上半身穿Rapha長袖羊毛內衣、套上短袖排汗衣外加一件超薄風衣,下半身穿短褲加上長襪。但10月的金澤氣溫大約16、17度,穿長袖羊毛內衣似乎太多了,所以我把長袖羊毛內衣換成排汗背心但還準備了袖套跟手套,超薄風衣也帶著,最後全用上了。
還有這次我在長襪裡再加一雙壓縮腿套,以前用過幾次都沒有明顯的感受,但從文獻瞭解,壓縮裝並不能提升運動表現但有助於恢復,這次的使用經驗也證實,跑完小腿酸痛的程度明顯減少,似乎只有在這種極端的狀態下使用才會有明顯的感受。
跑鞋只是很一般的慢跑鞋,因為我的腳特別寬大(4E楦頭),體重又重,應該也不太需要高性能的款式,應該也找不到吧?
至於補給,我帶了兩條BAR、一條軟糖在前半馬的時候吃,三包咖啡因、三包果膠用於後半馬,後半馬我還有吃路邊的補給食物。應該有人會覺得多,但我的體重是大部分跑者的1.5倍,當然補給也會比較多啦!
正式比賽
金澤馬不似那些大城市的馬拉松,是以歡樂跟豐富的補給食物聞名,大部分的跑者不會以破PB為目標,但這是我的初馬,我就會以認真嚴肅的心來對待。
我這個初次參賽者排在最後一組集合位置,8:40起跑,等我通過起跑線已經是8:56了,就此開始漫長的路程,我要在14:50以前回來。
我跑步沒有在聽音樂的,一路上胡思亂想或者計算後續需要的時間。我把42公里切成六份,每7公里一份。前面每一份要盡量跑在50~55分鐘(約7:30每公里)以內,後面盡量跑在60分鐘以內(約8:30每公里,含補給時間),這樣我就有機會達成目標。當然啦!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愈後面愈艱苦,但過了28公里之後我覺得我有機會達標,就盡量堅持,也少一點時間逗留補給站。
我的跑速很慢但速度還算平均,後半馬會掉速但還不至於失速,只有吃路邊補給的時候走一小段。我告訴我自己,再艱苦也就這幾個小時了,還是盡量維持跑姿吧!
比賽前幾天我就開始密切注意氣象預報,連續幾天對比賽日的預報都是下雨的,但愈接近比賽日有愈好轉的跡象,似乎有機會在陰天無雨的天候下進行。開賽之後的前兩小時都很好,之後開始下雨,而且下了兩個小時才停。3月名古屋也下雨,這次也下雨,似乎我的比賽都跟雨比較有緣。
金澤市不是完全平的,有些許的起伏,景觀也多有變化,市區的路樹有很多地方種植銀杏,這個季節黃橙橙的,要不是來跑馬的,不然還真適合觀光。居民也很熱情,一路加油打氣,還有自己準備補給品的、路邊表演的…,參賽者、居民都度過了一個豐富的週末。
終點前200公尺是在運動場裡,我稍為加速了一段進入終點。通過終點的時候並沒有特別興奮或感動,只是覺得我照計畫完成了我的目標。
後記
我的經驗應該不是很典型的參賽經驗,也沒有突出的成績,不知道有多少可供大家參考?當初參賽始於衝動,雖然開始訓練的時間較晚,但我覺得我認真的面對挑戰,用最簡單的方式訓練,有計畫的完成,最後達成設定的目標,我自己是蠻開心的啦!
我應該還是會經常練習跑步,後續看能否能增加一點長跑的適應性、提升一點跑速,但我也會回去壓重量,如果沒有要求高的運動表現,那多樣性的訓練應該比較適合我的生活。


一隻貓🐈,昏倒在鋼琴🎹上。
臭皮蛋以前就叫「一隻貓」喔!
哈哈😄!


敬鬼神而遠之、慎終追遠,其實都只是一種文化因素,並沒有什麼怪力亂神的法力。
不能被科學證實的事,歸咎於鬼神只是懶惰的思維。


憂鬱症是個問題,但跟在FB上報喜不報憂有什麼因果關係?鬼扯!
FB上就該PO快樂的訊息,一個整天上來抱怨的人你會去給他按讚嗎?應該要解除好友關係吧?
看別人快樂就不快樂?那這人也是有病!